第四十九章 垢城风光(2 / 3)

大军开拔抵达垢城南门之处,侯昶与风林早已恭候多时,见太师亲临,急忙下马,毕恭毕敬的伏倒在地,身后的甲士与战兵也放下兵刃,俯首在地。

“崇城孟尝何在左路将军邓婵玉又何在”闻仲见到两位主将竟然没有出来迎接,颇为疑惑的问道。

“太师,一日前孟将军传来捷报,已拿下青阳关,此刻应是驻守在青阳关之上。”

“胡说八道,青阳关离此地中间还隔着其他三城,就算放任你家将军通行,也要十多日的路程,你家将军会撒豆成兵不成,一路攻右,一路攻左,还能连下四座坚城”

侯昶才升任校尉不久,仍有些胆怯,听到太师斥责,一时激动,竟讷讷不知回话。

风林立刻上前解释道:“太师,我军初至时,侯校尉告知我等,外北海境十一座城邦俱已收服,邓将军已领军直奔青阳关而去,此刻不见侦骑回报。”

“按照路程来看,至少已到溿城,侯校尉不至于撒下这弥天大谎。”

“十一座城,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闻仲怒不可遏,嘴里不停念叨着‘闻所未闻’、‘闻所未闻’。

身后的朝歌大军众位名甲、将军也是瞠目结舌,下巴迟迟无法合拢。

搞千里突袭的第一人是谁,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在诸位将军的人生阅历之中,确实是不曾听闻这样的事情。

其实,风林也不信,但是先来一步的他,已经完整的听了一遍这传奇的故事,当即越过讷讷的侯昶,向诸位将军与太师解释着原由。

于是那十一城的风波便被风林娓娓道来…………

却说孟尝带军攻破青阳关后,青阳关副将邓志忠率军投降,而后的一段时间里,孟尝以邓志忠的北海叛军甲骑为侦骑,向内外北海渗透。

在探明外北海右路诸城邦虚实之后,更是以邓志忠为先锋前往右路各大城邦叫门。

邓志忠何人北海侯袁福通的心腹大将之一,与其弟邓志雄是看守内外北海大门的重要存在。

各家城邦主力尽去会盟,这时候青阳关守将过来叫门,众城邦守将也未曾生疑,大门洞开,换上叛军甲装的孟尝、赵丙带人直接鱼贯而入,夜袭七日连下七城。

创造北海叛乱以来,朝歌大军目前最大的战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胆大包天的执行力,并且无视了诸侯之间战争的潜规则,让闻仲心中对孟尝改观不少,胆大妄为恰如当年跟随他出征的新王帝辛。

被收服的七城贵族,以及因年龄过大留守的邦伯心中固然不服,但是兵锋所向,主动叛商的杇城邦伯及城内诸多贵族押解至垢城看押,邓志忠则拼命的规劝其他被动裹挟的邦伯与贵族,略有波折的吃下了七座坚城。

孙子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只是这种行为不好评价,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后世会不会有人说他带坏了战争的风气孟尝不在乎,赢了就是好事,输了啥也不是。

有人认可,就会有人唱反调,在晁雷等人看来,这并不是荣誉,是耻辱,是鬼蜮伎俩,小人行为。

他们是堂堂正正之师,对付弱小的诸侯还要做此等偷袭之举连带着喜欢暗器伤人的邓婵玉也没有逃过晁雷的谩骂。

可对闻仲而言,他并不排斥这种行为,两军交战,固守陈规是为取胜,偷袭固然不齿也是为取胜,能达到目的,才是真英雄。嗯,前提是他得是自己人,不然该骂还是得骂。

至少闻仲认为他自己做不到这样,太师用兵向来堂堂正正,能正面击溃敌人,何须这些诡道伎俩,几十年传统的战争思维让他欣赏这样的年轻人,却无法照搬。

环顾四周,青绿色小麦已然抽穗,闻仲温和的望向侯昶细声问道:“怎么菽、蔬菜如此之少,我军一路行进,入目尽是些不堪入口的麦种”

侯昶回过神来,告罪一声后翻身上马,拼命的往城内奔去。

闻仲也不恼,坐在墨麒麟上静静的打量着这座人口稀少却活力十足的城市。

先前吃惊于连下十一城的壮举还未察觉,此刻睁开天眼望城中细看,户不闭门,道路干净整洁,路上的行人和农夫也都面带着笑容互相行礼问好,这哪儿是一座被打废的灾城,要不是那十室五空的屋舍,他都以为这是缩小版的朝歌。

更令人惊讶的是,城头之上不少仆从军和战兵竟是略显单薄的黥面刑徒与奴隶。

这小子胆子忒大,城头兵势虽然不多,才寥寥百人,但他们毕竟是刑徒和奴隶,果然是山野出身的少年,这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居然也敢做。

这些奴隶精气神面貌和闻仲平日所见也截然不同,神色之间依然还有些畏惧朝歌大军的军威,可就是如此,这帮人也依然挺直着腰杆,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犹如陶俑铜人。

很好,是那个在喜欢在军营里操练奇怪军阵的孟尝作风,也只有他才会如此在乎这些“形式”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