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宋夏战争,元昊来袭(2 / 3)

令,一旦遇到事情必须汇报给他,二人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不能自作主张,于是连夜快马把消息送到了麟州治所洛交县。

洛交就是后世富县,与延州不到一百公里,骑士快马加鞭,跑了一天一夜,通过沿途肤施、甘泉、雕阴等堡垒城池,换马不换人,到第二日的时候范仲淹就得到了消息。

老范看了这个情报,又看了郭劝和李渭的分析,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立即整顿兵马,亲自出发往延州来了。

其实从上帝视角来看,郭劝和李渭很蠢,让大宋白白丢失了一个敌人叛逃过来的重要战略人物。但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怀疑其中有诈也是人之常情。

包括范仲淹也有些犹豫,因为赵骏并没有告诉过他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范仲淹意料之外,真假与否,要他自行判断。

但比郭劝和李渭强的是,老范不是会蠢到立即就武断地下决定,而是会看看情况再说。并且赵骏虽然没有告诉过他这件事情,可也没有在宋夏战争中提及任何一次有西夏诈降过来的高级内鬼搞破坏。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李士彬上了一次诈降恶当以外,山遇惟亮即便是诈降,并且被他们接纳,应该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所以抱着这样的想法,范仲淹决定先观察一下情况,再做决断。

很快大队士兵集结,迅速北上延州。

三日之后,等范仲淹带着大军抵达延州的时候,郭劝和李渭就已经把山遇惟亮一家给活捉了,并非是在延州,而是在延州以北的龙安寨。

山遇惟亮好悬没给这俩卧龙凤雏气死,才刚掏出狼窝,这就又入虎穴了。

好在范仲淹来的及时。

龙安寨是历史上庞籍于庆历初年让狄青修建的,但范仲淹提前来了西北,当时俯瞰龙安山地形,认为这里可以修筑寨墙结营,于是让王德用来筑墙。

相比于狄青,王德用这个老将经验还是非常丰富,在他的用心修筑下,龙安寨此刻已是固若金汤,宛如一座城池。

从山脚连绵城墙一里,后方则纵横交错穿插了大量堡垒、碉楼和营寨。利用龙安山居高临下,山脚又有清水(延河)流淌,占据有利地形,让这里足以变成一道抵挡西夏进攻的坚实壁垒。

龙安寨的后方帐篷内,范仲淹亲自接见了山遇惟亮,看到山遇惟亮的时候他就信了八分。

因为对方叛逃是带着妻子儿女在内的所有家属过来,如果宋军接纳他,他的家属肯定会被安置在后方。若是诈降的话,一旦事发,全家都要遭殃。

除非山遇惟亮是个狠人,为了诈降能让全家死绝,不然的话,可信度还是非常高。

所以在山遇惟亮被五花大绑送进来的时候,范仲淹立即起身狠狠地瞪了郭劝一眼说道:“山遇将军能够弃暗投明,是识大体的人,大宋就应有接纳的气度,尔等怎么能如此无状?真是岂有此理!”

说着他就亲自走过去为山遇惟亮松绑。

郭劝和李渭还有点不服,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见到范仲淹脸色严肃,最终还是把话给咽了回去。

范相公治西北,得到了官家全权授权,有任免一切官员的权力,若真惹他不高兴,直接上奏朝廷把他们给免职了,那就真没地方说理去了。

而这话显然是说给山遇惟亮听,一来安抚山遇惟亮,二来也是表达大宋的诚意。

山遇惟亮脸色果然缓和了许多,说道:“早就听闻范相公是个明事理的人,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令我钦佩。”

他说的是汉话,党项贵族基本都会说汉话,甚至包括如今的辽国虽然契丹话依旧还是官方语言之一,但汉话也早就在辽国上层普及,那些贵族甚至还会做诗文,比汉人还汉人。

范仲淹替他解开了绳索,然后拉着山遇惟亮的手来到席上一起就坐,笑道:“将军来投,是拳拳心意,我大宋海纳百川,岂有不礼遇将军之理?手底下的人一时犯糊涂,还望将军勿怪才是。”

一番表态让山遇惟亮心情舒畅许多,也笑道:“化外胡人仰慕中原风土,我也一直劝大王,中国地大兵多,关中富饶,环庆,鄜延据诸边险要,若此数路城池尽修攻守之备,我弓马之技无所施,牛羊之货无所售,一二年间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岁享赐遗之厚,国之福也,可惜啊”

说着他叹息了一声。

范仲淹说道:“元昊妄自尊大,不恤下民,又不尊上意,将遭天谴之。将军豁达,能够弃暗投明,是上天在庇佑党项人。若元昊败亡,还是需要将军奋作,承担起复兴党项大业之任。”

这就是又暗示山遇惟亮,如果李元昊真的称帝,将来大宋必然出兵,他会扶持山遇惟亮。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站在党项人的立场,山遇惟亮属于叛徒。

但正所谓,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如果不是力量悬殊,谁又想当叛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