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启明1626> 第三十二章 法网渐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二章 法网渐疏(2 / 2)

说这样不仅可以让陈增撇清干系,表明忠心,还能显示他大公无私,办事勤谨。”  “于是陈增终于向神宗皇帝告发程守训,神宗皇帝就命李三才将程守训送至京城治罪,并追查程守训名下的那众多赃物。”  “而陈增不曾料到的是,程守训被逮送京城之后,他的其他手下因目睹了程守训的下场,从此心灰意冷,不敢再向以往那样毫无保留地为陈增敛财收税,致使陈增进献给神宗皇帝的银子日渐减少。”  “神宗皇帝因先前程守训之事,倒反以为是陈增把收来的矿税都私自贪墨了,便不停地对陈增降职申饬,就在这时,李三才又一次地出手了。”  “他先是私底下暗示陈增,说他得到了内部消息,内阁屡次上疏要求处置矿税使,神宗皇帝已经认可了内阁的意见,接着,李三才又派人给陈增传假消息,说抓捕各地矿税使的缇骑已经出京了。”  “陈增信以为真,又不敢对神宗皇帝说他无辜,惊惧交加之下,竟自己就上吊自杀了,陈增一死,他的那些手下无力与当地官吏抗衡,自然作鸟兽散。”  “李三才不动声色,连削带打之间,就一箭双雕,将他治下的两个眼中钉都接连除去,他自己还干干净净,片叶不沾,他辖下的老百姓还对他歌功颂德。”  “后来李三才因入阁一事,不得不离开凤阳巡抚之任,那江淮一带的百姓不但为他建立了生祠,还在他走的时候哭着为他送行,就连顾宪成都称赞说,‘三才在淮扬能制税珰不敢动,安民弥乱之功甚大’。”  “所以外臣阴损起来,那招数真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他们要想阳奉阴违,自有一百种让你栽跟头的法子,当然了,李实是先帝的伴读,他总比陈增见多识广,读书多了,便不会轻易上那些官僚的当。”  魏忠贤立刻领会圣意,“要奴婢说呢,陈增见识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不信任他的手下,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既然是为皇爷办事儿的,那就不该临阵胆怯,白给李三才钻了空子。”  朱由校点头道,“没错,要去地方收税,确实得在当地另外培养出一批得用的下属,但是即使没有李三才这样的滑臣,也会有当地缙绅借着搞扩大化,让百姓当出头鸟去为他们挡枪。”  “譬如说啊,上一任苏杭织造的管事太监孙隆,孙隆倒不像陈增那样去大户家里搜刮,他一开始是遵照神宗皇帝的指示征收商税。”  “他一到苏州,就将他的手下分派到葑门、盘门、胥门、阊门、齐门、娄门这六个城门口设立税卡,并规定所有货物按九等抽税,绸缎布匹一律要有加盖过交税的印章方准出售,否则便指为非法。”  “本来这苏州城就是靠行商流动才撑得起那城中的经济,那孙隆派人往城门口一坐,一下子就弄得许多乡贩既不敢进城买货,也不敢出城销售,导致苏州城里的的纺纱、织造、染色、踹布四大行业纷纷倒闭或收缩营业。”  “这行商们一消失,税也就跟着收不上来了,于是孙隆采用苏州本地人黄建节的建议,从对行商收税改为向丝织业征税,具体来讲,是每张织机,收银三钱,织缎一匹,收银五分,织布一匹,收银二分。”  “这个建议还来不及实施,消息就不胫而走了,当地的机匠在流言的煽动下,那是群情激愤,一些匠人开始聚于玄妙观,密谋暴动抗税,其中有个丝织工人名叫葛成,主动带领当地的机匠发起抗议。”  “六月初六那一天,他们集体来到了黄建节把守的葑门,当时恰好有一个农民挑一担西瓜进城叫卖,黄建节强行要卖瓜人交出几只瓜作为入城的商税。”  “等这个农民卖完瓜换了四升米出城时,黄建节又反过来强迫这个农民交出一升米作为出城商税,卖瓜人争辩了几句,就被拳打脚踢,不禁又气又恼,只得坐在城门口嚎啕大哭,”  “葛成遇上此情景,扬手一挥,那些机匠就纷纷举起事先准备后的砖块、瓦片、石子朝黄建节投去,没过一会儿,黄建节便葬身于乱石之中了。”  “尔后,葛成又带着人包围了苏州织造局,纵火焚烧,他们分工明确,人人都带着一份手书,上面写着每一个税官的姓名,对不相干之人秋毫无犯。”  “有从织造局中逃出来的税官,也被百姓拖到人群中间殴打,孙隆吓得翻墙逃走,躲到申时行家待了两天后,连夜乘小船逃到了杭州,上疏辞去了税务之职,从此再也不去苏州了。”  “孙隆这么一走,收税的事情也就此不了了之了,几天之后,朝廷要抓捕倡乱首领,葛成挺身而出,主动到衙门投案自首,他入狱时,苏州城万人相送,敬若神明,并讲他尊称为葛贤、葛将军。”  “当年的苏州知府,就是如今的川贵总督朱燮元,葛成率领百姓包围苏州织造局时,孙隆曾请求朱燮元派兵平乱,但朱燮元拒绝了孙隆的请求,并对他说,国家的军队是用于抵御外寇的,而不是用来镇压老百姓的。”  “葛成投案后,之所以能免死,是朱燮元从中极力斡旋,给葛成减轻了刑罚,葛成在监狱里时能接收到狱外百姓的各种馈赠,也是朱燮元暗中默许的。”  “都说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现下一遇上这收钱的事儿,却总免不了法网渐疏,忠贤你说,这问题的根源究竟在谁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