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出来的秦末势力图。 他他他,他不会…… 【信中韩信言:“齐伪诈多变,为反复无常之国也,南边与楚相临,恐其局势不定,不如设假王以镇之。” “信愿为假王以便局势。” 对于假王的解释,有史家说是自谦,实际上还是真王。《汉书.张良传》中记载秦末楚国‘景驹自立为楚假王’是真楚王,只不过很容易被杀了而已。 也有史家说是真‘假’王,就是立个样子,威慑齐楚二地。但实际如何,还是得看当时写这封信的韩信如何想,看到这封信的汉高祖如何想。】 信里的内容真如韩信所料,这样做不对嘛?韩信再次陷入迷茫:“齐为排除楚国后最后一个残存的诸侯国,实力强大,攻打齐国时受到西楚霸王的挟制,齐楚两国勾结的几率巨大,派遣假王以镇之有何错误?” 就是最后面那个‘愿为假王便’让少年韩信有些不好意思,他确实很想封侯拜爵,没想到未来的自己竟然真的说出来了。 少年韩信一种想法,但是其他看到这封信的士族百官却有不同的想法。 看到信里内容的百官:“???” 士族:“???” 蒙恬携众武将啪的一下蒙住眼睛和耳朵,企图欺骗自己:这不是大将军做出来的事情,那个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怎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始皇皱眉,说出了关键信息:“愚蠢,本就功高震主被那汉高祖猜忌,在这关头挟制称王,果然不负政治痴儿之称号。” 天下黔首皆叹息:“这大将军未免有些蠢笨,功高震主不懂得避嫌不说,还主动靠上去在主家危机时刻求王位。” “说脑子不灵光吧,但他却屡战屡胜,最后左右天下形势。说他聪明吧,偏偏犯蠢,挟恩图报。” 【当时还是汉王的汉高祖看到书信立即冲着书信使大怒骂道:“吾被困于此,旦暮希望你韩信来辅佐协助吾脱困,没想到你竟想自立为王!” 汉高祖生气怒骂,但他身边的谋士却还清醒的知道现如今的形式并不能得罪韩信。 谋士当下便附耳与汉高祖语道:“汉方此时不利,怎能禁韩信立王?不如立他为王给予善待,让其自守一方。不然,恐变生。” 毕竟这可是有资本三分天下的人,若不善待韩信,他直接跑去项羽的阵营怎么办,此时项羽的说客可就在韩信营中伺机待发。明悟的汉王极为识相的改口道:“大丈夫定诸侯,只能为真王,怎能做假王!” 韩信,成为富饶之地的齐国为王。 韩信三十五岁早亡是那封在汉高祖被围困时请求加封为齐王的信?还是汉高祖当时迫于困境加封他为王的憋屈?】[1] “汉高祖生气怒骂?”少年韩信双眼迷茫,他原以为是为完美解决齐地危机的事情,没想到汉高祖背后的反应竟然是怒骂。 战国七雄年年征战让百姓们对打战记忆深刻,孩童想做的也是为国征战,做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年仅十几岁的少年韩信自然也不例外。 他想做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拜爵封侯,他的脑中不断想的都是他观察出来的东西,再把这些东西印刻在脑中。实在没有脑子去想人情世故,以至于多次去亭长家中蹭吃蹭喝,亭长夫人同他错峰吃饭他才反应过来不敢去叨扰别人。 想到在暗无天日的宫殿中被宫女扎死,诛三族,韩信痛苦的闭上眼睛,是他过于蠢笨?以至于未来的自己看不出主家是喜是忧? 【但实际上,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其实从未完全信任韩信,后人总结汉高祖三次诈之。】 【汉三年六月,此时韩信已破赵灭代,说降燕国。还未开始夺攻齐地,也未灭杀西楚霸王。因汉高祖在成皋被楚军围困,赵王张耳和韩信便往来救援,期间他们平定赵国城池的同时支援汉高祖。 当韩信与其探子头头赵王张耳的军队在黄河这头修整时,汉高祖一大早渡过黄河,自称汉使进入还在床上睡大觉的韩信帐中,夺取韩信的兵符。 然后用旗召集诸将,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去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灭赵手中还有三万士兵对对一国之兵。 而灭齐时,有人言当时韩信攻打齐国时手中不足万人,仅有两千名将士,而齐国有项羽二十万大军协助。 面对这种困境脑袋只有打战的韩信,让将士们回家带人,带十个新兵为什长,带百人为百夫长,以此类推,最后才成功灭齐。】[1] 【此为第一诈。】 【还记得之前说的围杀西楚霸王吗?垓下决战刚一结束,韩信兵权被夺,汉高祖就将他从有鱼盐之便,地势之险的齐地改封到楚王。】 【此为第二诈。】 【韩信被封楚王后,汉高祖唯恐韩信谋反。于是和谋士定计伪游云梦,擒获韩信。】 【此为第三诈。】 【《容斋随笔》完整讲述了汉祖三诈。而最后提到的‘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意思就是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积怨谋反,看来萌生这种念头是有原因的。】[3] 【韩信死后,历史对于他如流星般闪耀却短暂的一生抱着诸多遗憾。 唐高祖言: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唐太宗在《帝范》言: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