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女生耽美>线索回溯[无限]> 天芳罐头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天芳罐头厂(2 / 3)

行明知道罐头厂的人全部死于那一晚,但他依然选择留在这里。我想,应该是出于愧疚和执念。说到底,他还是爱邹清雨,但做了令邹清雨不可原谅的事也是真的。”

张晴和推断:“路克行自杀前应该是看到了什么。”

姜银砚又想起早上看到的虚影,“我猜测,他是看到了邹清雨,地震很可能是邹清雨弄出来的。或许她并不是在提醒我们,而是路克行。”

“邹清雨竟然还留念这种人,救他干嘛?渣男就该让他死了得了。”高茴有些怒其不争。

左肩被人轻轻拍了两下,高茴侧头,看到一张和蔼无害的脸,傅平湘友善提醒:“这位打抱不平的同志,路克行已经死了。”

高茴咬牙切齿,“该,看到他写的那些混账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傅平湘总算见识到什么叫变脸如变天,“你前天不是还夸他浪漫来着?还朗诵人家写的散文呢。”

高茴不屑地哼道:“谁知道他是这种人。”

“我可以理解邹清雨,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宋翔明明单身,但言语中却像个过来人。

高茴:“去他爹的百日恩。”

无端被怼的宋翔:“……”

“咳咳,”傅平湘假意咳嗽两声,中断令高茴气愤的话题,“路克行现在自杀了,说明他不是黎云培的同伙。”

对傅平湘想当然地将黎云培判为凶手的言辞,张晴和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子,强行克制住吼他的冲动,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需要黎云培杀害邹清雨的证据才能破案。”

“证据的话……”傅平湘挠头,忽而灵光一现,“黎云培的屋我们至今还没进过,说不定凶器就在他屋里。”

撇开黎云培是否凶手不谈,单说他昨晚邀请她进屋却不开灯的行为,姜银砚也很难不怀疑他屋里是否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白天进不了他的屋,要找机会也只能等到晚上十二点。”

高茴未雨绸缪道:“他说屋里的灯坏了,等我晚上开间屋子,拧一颗给他。”

“哪用这么麻烦,多拿几个电筒就行了,把光开到最强。”傅平湘拿出兜里的迷你手电。

几人在谋划如何进黎云培的屋时,霍闻川不紧不慢说出的话就好像在众人不知道的时候,他已经进去过:“他屋里没什么东西。”

傅平湘转手电的动作一顿,“霍帅,你进去过?”

本以为霍闻川的结论有什么凿凿的根据,岂料他的答案只有虚无缥缈的两个字:“经验。”

虽然无实际证据,但几人都选择相信他的“经验”。

霍闻川接着说:“今晚我们要找机会进的是路克行的屋,他是整个事件的主角。如果昨晚邹清雨在他面前出现过,或许能留下蛛丝马迹。”

“另外,”张晴和直来直去地说:“下午找宋菊打听线索的事,让高茴来做。”

被寄予信任的高茴:“我一定办好这件事。”

被不信任的宋翔:“……”

下午上工后,高茴和宋翔彼此调换了活计。

聊天当中,高茴发现宋菊不喜欢聊家长里短,而是对厂里的工作更有兴趣,也很乐于给新进厂的人分享自己琢磨出的一套高效率方法。

高茴顺水推舟,装作啥也不懂的样子,以请教为名和宋菊搭话,循序渐进地铺垫了半个小时,话题才终于转到广播站上。

“宋师傅,”宋菊很喜欢高茴这样称呼她,“广播站的那个小伙儿你熟吗?”

“你说的是小黎吧?”宋菊一边和高茴谈天,一边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计,两边不耽误。

“嗯,是他,黎云培。”未免厂里还有别的黎姓之人,高茴特地把黎云培的名字补全。

宋菊笑眯眯地说:“厂里的人我都熟。”

听到这话,高茴便觉得接下来的打探基本稳了,“咱们厂就他一个广播员吗?”

宋菊将一把刚刚去完籽的山楂丢到盆里,“广播员是邹清雨,不是他。清雨昨天回娘家去了,他给替几天工,等清雨回来,他又回厂房干活儿。”

原来邹清雨是回娘家了,高茴紧着问:“宋师傅,你跟邹清雨熟吗?”

宋菊:“我和她打小就一块玩儿,认识好多年了,她和她那口子都是我介绍进厂的。”

路克行居然也是宋菊介绍进厂的,高茴倒是有点诧异,“她丈夫也在厂里?是谁啊?”

“路克行,大作家。”听宋菊的口气,邹清雨应该没有告诉她《秋收冬藏》的事。

“我昨天还见过他来着,不知道他是个作家。”高茴将话题引到最终目的上:“邹清雨今天会回来吗?我有一盘磁带,还想放来听听。”

宋菊:“清雨请了三天假,估计明晚能回来。你找小黎,他能给你放。”

下工铃甫一响起,六人便迅速来到一号厂房。

听完高茴的叙述,姜银砚便猜度:“邹清雨明晚回来,罐头厂是今晚出的事。有没有可能,邹清雨回来之后发现出事了,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从而悲愤自杀?”

“悲愤自杀。”傅平湘站在邹清雨的角度思考了一下,丈夫的埋怨,孩子的身亡,“倒不是没这个可能。”

张晴和从路克行的线推理:“路克行今晚也没在厂里,留下五岁的安安一个人在房中。但他出门之前,在屋里烧了一盆炭,所以这一家三口,只有安安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没想到啊,黎云培居然不是凶手。”傅平湘自以为捋顺的思路被邹清雨回娘家这一信息全线剪断。

宋翔眉头深深皱起,“本案案情实在是非比寻常的复杂。”

张晴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