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判词(2 / 3)

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大山石将房屋悉数挡住,就好像坟前的墓碑,而院子里一株花木也无,都是草。坟上多荒草,让我们来看看都是些什么草。

【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有的说:“是薜荔藤萝。”

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

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

藤萝薜荔;杜若蘅芜等等这些草名,书中特意指出是《离骚》等书上所有那些异草。

而《离骚》其实就是祭祀时的祝辞文,都是脱胎于巫歌的。

古时楚地具有浓厚的巫风色彩,楚人对宗教十分狂热,始终坚守着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巫官、巫史制度,以及这个制度所承载的华夏初始文明——人神共存的巫文化

在楚国,巫官一职是世代相袭的。屈原出身于巫官世家,他的先祖屈重就是楚国的一位大巫师。

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负责屈、景、昭三大贵族子弟的教育,执掌王室的祭祀大典,其实就是楚国的大巫师、宗教领袖。屈原在《离骚》中自叙身世时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说自己的法名叫“正则”,法号叫“灵均”,而“正则”、“灵均”其实都是楚国巫师的法号。

屈原被流放到湘水沅水一带时,整天在荒山野岭游荡,写了很多祭祀鬼神的诗文,包括《九歌》,《离骚》等。

现在知道他为什么爱写香草美人了吧,因为野外荒山都是野草,而且他写的都是鬼神之类,当然与野草在一起。

比如他写的《山鬼》,就是一首巫师祭祀歌曲,是祭祀山中女鬼的,专用于宗族祭祀悼念之用,写的是山鬼等不到心爱之人,凄冷悲歌: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辛夷车兮结桂旗。石磊磊兮葛蔓蔓】

【山中人兮芳杜若】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他写的山鬼的装饰,披着薜荔,腰系着女萝,车上插着桂旗,各种葛草,杜若,杜衡,都是前面提到的薛宝钗院子里的异草。

这跟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远楚云飞】一个道理。为什么非要湘江水和楚云,就是取自湘江楚地多巫蛊鬼神之故,所以起名史湘云。

薛宝钗的丫鬟莺儿,古人形容清明景象就是草长莺飞。所以薛宝钗身边很多鬼相。

世外仙株对山中高士

那么寂寞林就对晶莹雪

寂寞谓林黛玉孤标傲世的高洁,林是其姓,又暗含绛珠草木的属性。

晶莹雪,这个晶莹和寂寞显然不能对仗,晶莹除了形容雪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它应该是取其谐音“经营”,对比寂寞的孤傲,经营者便是一直在图谋算计。

所以雪字用了谐音,这个晶莹也用了谐音,对比寂寞林三个字都是实写,又是一实一虚的对比写法。

而雪字除了谐音薛外,也暗含了薛宝钗的属性,谓其冷白无晴(情)。而且雪的白和玉不同,很容易便污浊了。

现在我们知道雪就是指薛宝钗,那么金簪雪里埋是什么意思呢?

要注意的是:这里是金簪,而非宝钗的钗字。

钗和簪的区别在于,钗为双,簪为单,簪是单股,而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

古人很多的会把它当成一种“信物”可作为定情之物,钗在古时候是在离别的时候赠送的,女子将头上的钗子一分为二,女子自己留一个,给男子一个,希望彼此能尽快的见面,让钗子合二为一,这是可以缓解相思之苦的。

钗子一般是女子送给男子。因此钗也有夫妻在一起的寓意。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时候,点了一出戏叫《乞巧》,即杨贵妃《长生殿·盟誓》一出,戏里有一段唱词:

【“我那妃子呵,当初与你钗、盒定情,岂料遂为殉葬之物。欢娱不再,只这盒钗,怎不向人间守,翻教地下埋。”

霜般白,雪样皑,照不到冷坟台。好伤怀,独向婵娟陪待

清虚殿,集群真,列绮筵。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这里也出现了桂花,所以曹雪芹将桂花作为薛宝钗印象有很多依据。

白居易所做《长恨歌》,和这出戏一样,同样也有描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在七夕托织女安排他们长生殿相会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句: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意思就是将钗分开,一人留一股,将装钗的宝盒也一分为二。

所以这钗分开成簪,指夫妻分离,一堆雪就像坟一样,金簪埋在下面,是殉葬品。

前面说了,玉带是指林黛玉前世的感情来历,是带着宝玉的牵挂而来,那么金簪相对应的也是指宝钗前世的感情经历,是带着与君王分离时劈开的一半金钗,即一股金簪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