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贾府的宅斗(2 / 3)

宝玉的话,外四路的人。

所以王夫人也知道让薛宝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先让李纨、探春掌权都是做铺垫而已,让薛宝钗上位才是最终目的,为薛宝钗做未来贾府孙媳铺路,才是她的真是意图所在。不管怎样,是想自己说了算,先把生米做成熟饭,确立自己在贾府当家人的地位。

同时也表露出她对王熙凤左右逢源的不满,王熙凤擅权,已经逐渐脱离了王夫人的掌控,薛宝钗却表现的对她言听计从,所以王夫人有意让薛宝钗将来取代王熙凤管家,准备把王熙凤当做一个弃子。

这下就等于直接要动王熙凤的蛋糕了,王熙凤是什么人,精细鬼伶俐虫,王夫人的意思她怎么会不清楚。所以探春等人协理府中事务的时候,她一力支持探春,等到抄捡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就站到了贾母一边,变相把薛宝钗从大观园撵走了。

王夫人让薛宝钗等人协理大观园以后,平儿回来跟王熙凤汇报,王熙凤的话:

说到探春时,【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明确表示支持探春。

【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明指宝钗不该掺合贾府家务事。

【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之前凤姐还只是偶尔隐晦开开顽笑,这下表明态度支持宝玉和黛玉亲事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黛一娶一嫁就走一下虚账,不用动实物。

林家也是钟鼎之家出身,林如海官至一品,又被钦点巡盐御史,都是肥差,只有林黛玉一个独女,这一大笔财产,如果林黛玉嫁给宝玉,就等于搅和在贾府一锅里,自然有利于王熙凤私吞。若果将来嫁人,就不是走一下账的问题了。王熙凤也不过暗中捣鬼,上有贾母,贾政、贾赦等人,她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贪污。

这就是为什么贾府派贾琏去送林黛玉发送林如海的原因,贾琏是专管荣国府财政事务的,去苏州自然要处理林如海的家产事务。

林黛玉虽然不爱管闲事,但也是聪明人,自己家有家产会不知道?贾母、贾政等人会不清楚?贾琏王熙凤也就能暗中贪些。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所以林黛玉也不是傻子,也会算账,心中是有数的,所以她在贾家前八十回,比史湘云、薛宝钗理直气壮的多,根本没有什么自卑的表现。

关于林黛玉的家世:

【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因为曹雪芹写的文是架空,所以其中的官职基本都是虚构的,包括四大家族,但是他不是胡编,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只是名称稍做变动。

1、兰台寺大夫:清朝无此官,但兰台是御史台(明代改都察院)的代称,所以这个官职,相当于清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工作,正二品或从一品。

2、扬州巡盐御史:清朝的肥缺官职,官品不高,但只有皇帝亲信才能担任,专管巡视盐务。康熙以后或从内务府直接选任,或者由其他职位上的官员兼任,均加监察御史衔,并保留原官品级。

有些人说林如海只是七品巡盐御史,是因为明朝时期,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便称“巡盐御史”。而清沿明制,不过康熙帝后,清代的巡盐御史没有专人管,要么是从内务府直接选任,要么是由其他职位上的内务府出身的官员兼任,一般使用原官品级。

这里书中说【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也就说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就符合清朝每年选任,官职按原官品级算,而不是明制。所以林如海官职是正二品,从一品,和王子腾一样的级别。

而且林如海是探花出身,金榜题名就自动有正七品官级了,怎么可能四十多升官了还是七品。

从事权上来看,巡盐御史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并且还是份肥差,通常,担任巡盐御史的官员是皇帝信得过的,派出去作为皇帝的眼线。这就是为什么品级为正二品的两江总督,也惹不起两淮巡盐御史。

书中还说:【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也就是说世袭列侯的钟鼎之家,朝廷重臣,没有其他直系亲属,继承人就一个林黛玉,能没钱?林如海能傻到不给女儿留嫁妆?

林黛玉是世袭王侯之后,父亲探花出身,书香门第,又是朝廷重臣,母亲贾敏是贾府嫡出大小姐,她才是和贾宝玉真正门当户对的,薛家皇商出身,在当时的门第跟林黛玉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王家当年之所以跟薛家结亲,薛姨妈下嫁到薛家,是因为从王熙凤和王夫人就能看出,他们家人贪钱,通过薛家这个皇商挣了不少钱。

这个王熙凤说过:【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所以她们家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