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明末最强钉子户> 第581章 新寜墉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1章 新寜墉城(2 / 3)

,振兴商行的会长郑伦境与副会长马世蛇,因积极投入,被幕府授予了一百点功勋值的嘉奖。

这等同于一百亩良田或五百亩草场山地的奖励。

且这些土地可世代相传。

只要温越在一日,土地的所有权便稳如磐石。

在中国民众对土地的深厚情结中,这样的奖励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更令人眼红的是,若在这些土地上发现任何珍贵矿产,只需上缴三成收入,其余皆归个人所有。

马世蛇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他原本计划在一处山地建一座山庄,却意外发现了金矿。

这一发现,不仅让他的名声大噪,更让他的财富暴增。

马世蛇的金矿之发现,一度让他心生“怀璧其罪”的忧虑。

他主动提出将金矿献给温越,以求心安。

然而,温越却以幕府律法为重,坚称律法如九鼎之重,不容轻易变更,拒绝了马世蛇的献矿请求。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温越的公正与守信,也让所有商人的心中大石落地。

他们对开垦塞外的信心与热情空前高涨。

商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丰厚回报,更渴望通过贡献获得功勋值。

以期在幕府的认可下,获得更多的土地或封地。

毕竟,军队所开垦的塞外土地,其所有权归于温越。

而未经开垦的土地,缺乏军队的保护,安全无从谈起。

加之温越严格禁止私自拓土。

因此,通过积累功勋值从温越手中获取封地,成为了商人们的首选途径。

随着这一趋势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人武装开始出境。

他们雇佣退役的青牙军士兵,招募护院家丁,甚至聘请刀客、剑客、镖师等。

幕府设立的“百家堂”也吸引了众多拥有剑士身份的武者加入。

这些开拓队装备精良,得益于幕府的大力支持。

他们配备了大批先进的火铳与盔甲,主动搜集情报,测绘地形山势。

也与幕府情报司紧密合作,为幕府提供持续的情报支援。

与此同时,境内匪患的肃清与太平的恢复,使得武器收缴工作顺利完成。

昔日人人自危,随身携带武器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在今日的关内关外,能够携带武器的,除了军人与接受军事训练的学生外,别无他人。

普通军户、百姓及商人,若需持有武器,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由幕府镇抚司与情报司确认忠诚可靠后,颁布证件后,方可合法拥有。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携带这些武器出门则被严格禁止。

而郑伦境等人的佩剑特权,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尊贵身份,更是温越对其功绩的高度认可。

这种殊荣不仅意味着他们有觐见温越的机会,甚至能有幸与他共餐。

这份荣耀令无数人艳羡不已。

如今温越地位攀升,尤其是封为平虏伯后,想要一睹他的风采都成了奢望。

如今,温越每年仅在数个特定日子里,才会邀请各界精英共进晚餐。

名额限定为区区八个席位。

在私下交易中,一个席位的价格已经飙升至六千两银子以上,可见一席难求。

然而,获得“甲等商户模范”称号绝非易事。

唯有真正做出卓越贡献者,方能荣膺甲等之名。

经过数年耕耘,会州这片地区现有人口约八万,分布于二十多个大小屯堡之中。

会州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外藩蒙古土默特部的牧场。

但其归附清国后,蒙古各部逐渐东移,迁往大凌河流域。

因此,会州地区只剩下少数部落在此放牧。

种才限率军出塞时,土默特和朵颜部因畏惧青牙军的威势,而仓皇逃散。

在驱逐蒙古人后,种才限带领屯民修复了会州大城,并赋予它新的名字——新寜墉城。

新寜墉城,坐落于潮河南岸

历经两年的辛勤建设,城墙坚固,周长逾四里,高达二丈五尺。

城池三面——西、南、东,各设一城门,城楼巍然矗立。

作为会州地区的中心,新寜墉周边水草丰美,土地肥沃。

尽管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干旱,河水量缩减,但水源仍足以灌溉周边田地。

因此,城池四周,广袤的屯田整齐排列,山脚之下,众多牧场星罗棋布。

随着淘金商人的涌入,城堡内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荣景象。

……

日月浪涛旗在城头迎风飘扬。

此时,东门城楼上,张大春、祖柏、沈其士三人手持千里镜,眺视远方。

在他们身后,青牙军前锋朱雀营和左卫青龙营的将官们肃然而立。

勤国营的将领如杨敏东、张入稳、徐玉游、李生进、汪宁暗亦在列。

身着与青牙军军官相似的短身明甲,头戴帽盔。

勤国营军士们的装备亦有和青牙军异曲同工地保持一致。

只是在颜色和款式上有所差异。

他们的军营不在新寜墉城内,而是驻扎在其他地方。

一旁,参谋司的人员也在场。

千里镜中,大批商人及其武装商队映入眼帘。

他们骑乘马骡,驾驭大车,沿着官道络绎不绝地驶来新寜墉城。

在这群人中,不少人身披铠甲,手持火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