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明末最强钉子户> 第593章 诡异的明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3章 诡异的明军(2 / 3)

断不敢轻易越过小凌河。

地形因素也显而易见,从石门山到小凌河,因地形狭窄,开阔地带稀少。

明军无法展开大规模攻势,只能分批数千人缓慢过河,这无异于添油战术。

而清军,则能一次性在锦州城东、城北部署数倍乃至十数倍于明军的兵力。

这正是温越不主张主力从此处进攻的原因。

再多的兵力,在此地也难以施展。

每次交战,清军都能采取以多胜少的策略。

明军战斗力本就弱于清军,若再陷入以少敌多的境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温越也有分析,清军首领不敢承受明军主力渡过女儿河的威胁。

这对锦州南、长泾堡、苗柏堡的驻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皇太极非等闲之辈,必然能洞悉此点,定会集结重兵进行拦截,双方将在女儿河两岸展开激战。

趁此良机,曹变蛟等人将渡过小凌河。

尽管锦州城已被重重围困,但城内若能把握时机,率军出城迎战,与城外大军形成前后夹击,得胜也不是不可能。

此战关键在于,时间紧迫。

明军主力西进时,清军虽会短暂困惑。

但很快会调集重兵快速支援,想要顺利过河,并非易事。

当然,对明军而言,是否过女儿河并不重要。

只要能吸引清军主力,解锦州之围,即为胜利。

商议完毕。

帐内气氛凝重。

明日一战,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演变成双方的决战。

对面是凶悍的建虏,数十万兵马厮杀,生死难料,祸福仅在瞬息之间。

无论是大将还是小兵,都可能瞬间战死,柏恩光的遭遇便是前车之鉴。

洪承畴极力鼓舞士气。

而王恩宠则以严肃的口吻告诫,明日之战,若有谁胆怯退缩,不尽心为国效力。

他定将如实上书,予以弹劾。

……

夕阳西沉,夜色缓缓织上大地,四周的景致在暮色中渐渐隐去。

唯独北面石门山、西面黄土岭和南面马娘宫等地,依旧在视线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此刻,它们已被连绵的军营和猎猎飘扬的大纛旗所替代,仿佛一片由战旗和帐篷组成的海洋。

营地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开始闪烁,其中不乏随军的民夫们,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打造着战争所需的器械。

明日的战斗,无论是曹变蛟和牛苛在小凌河的行动,还是温越等人在女儿河的渡河,都离不开大量木排和浮桥的支持。

为了确保顺利,监军王恩宠还特意调集了渔船,沿着小凌河北上,随时准备为前线部队搭建浮桥,以应对不时之需。

大明虽已疲惫,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线物资依旧源源不断。

为了防止清军偷袭,所有渔船都沿着小凌河西岸和北岸行驶,确保安全。

汤通军则沿河谷扎营,各巡逻队,密布岸边,以防不测。

牛苛军在石门山安营扎寨,同样挖壕沟,严阵以待,防止清军的突然袭击。

战旗飘扬,营帐连绵,马嘶人喊,整个战场弥漫着金戈铁马的氛围。

在黄土岭下,温越策马而立,静观石门山的北面。

他沉稳如山,静待风暴来临。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

崇祯三年的八月初七,晨曦微露。

明清两军的营地已是一片喧嚣。

从云端俯瞰,大地宛如一幅精细的画卷。

城池与屋舍犹如棋盘上的格子,而一座座军营则如同刚破土而出的蘑菇,星罗棋布。

此时,这些“蘑菇”内外,人潮涌动,如蚁群般忙碌,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息。

小凌河蜿蜒如玉带,自锦州城下,绕过石门山东南,缓缓流淌。

北岸,旗帜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际,连绵的营寨覆盖了整片土地。

不时有身背小旗的清军哨骑,疾驰至河畔,仔细观察对岸正在为渡河做准备的明军,随后又迅速返回营地。

这样的哨骑一波接一波,络绎不绝。

当晨曦透过薄雾,洒下丝丝缕缕的光芒。

明军营中号角与金鼓之声响彻云霄,惊醒了峰路山城中的皇太极。

他来到城墙上,手持千里镜,凝视着山下。

只见下面明军传令兵身着号衣,手持令旗,往来穿梭,忙碌异常。

各营外,一片片红色的旗帜汇聚成海。

皇太极心中暗想:“明军要行动了。”

辰时,明军开始从营地中集结,所望之处,尽是铁盔与衣甲的海洋。

大战一触即发,明军似乎即将发动攻击。

峰路山城的皇太极等人,更是屏息凝神,密切关注任何动向。

忽然,英额岱眉头紧锁,低声自语:“不对劲!”

在石门山的山脚下,曹变蛟、牛苛与汤通的部队如同棋子般布阵,守卫着小凌河西岸。

而祖大寿与王抚、左显光等将领的队伍,则在黄土岭的西面列阵以待。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温越的青牙军,似乎隐匿在黄土岭南侧与松山岭间的一片开阔地,其动向扑朔迷离。

令人不解的是,明军的神机营火炮,本应从石门山和河谷出发,直抵锦州城东。

却由牛马拖曳,出现在了黄土岭西侧。

这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