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钱给爷爷做一身毛料西服,给奶奶做丝绸旗袍,爷爷自己买领带礼帽皮鞋,还带着家人前来参加婚礼。后来他帮奶奶弟弟进入铁路上班当修理工,以后奶奶弟弟比他哥哥收入高,奶奶爹娘搬到丰台镇居住由他负责给养老送终。1915年6月大爷纪玉刚出生,1918年3月姑姑纪玉瑞出生。1920年奶奶又生个女孩儿,可惜三岁夭折,1923年5月父亲纪玉升出生。爷爷进城结婚后,家里土地房屋由爷爷哥哥继承,土改时他们自己有土地成分定为中农。爷爷哥哥的后代纪仁泰堂兄仁勇一家一直是村里农民,2000年以后他们那里土地被修五环,还有建设高铁机务段全部占用。农民平房被拆除,堂兄仁勇家分到三个两居室作为补偿。两个给儿女,一套夫妻二人自己住。
当年广安门内大街还被称作彰义门街,路南尚未形成完整街巷还有不少农田,但那土地产权不属于你,你不能在上面盖房子。1929年春天爷爷花钱在广安门内路南宝应寺(该寺房屋目前还有属于一所小学)东南方向买下一小块地,花钱请纪家村里木匠和泥瓦匠来盖起一所房子。家中相册里还保留着老房子照片,爷爷曾说当时钱太少,买不起现成房子也盖不起标准样式房子,只盖了五间平顶平房。当然材料有改进,砌砖使用了水泥,屋子里是水泥地面。每到星期日,爷爷带着大爷和父亲去工地帮忙干活。房子盖完后没钱买砖砌墙,大爷学校放暑假时带着父亲过去,在附近收集树枝木棍,建起一道篱笆墙。1931年春天爷爷攒够了钱,买砖请人建起围墙和门楼,大门朝东开。这五间平房最东边一间住爷爷奶奶,从东往西第二间是全家吃饭还有三个孩子做作业地方。当中那间房子里有炉灶,还有自己制作放东西架子。第四间是兄弟二人,最西边一间是姑姑住在里面。为存煤和其他杂物,爷爷带着三个孩子自己搭个棚子。父亲说搬过来之后头一个感觉就是这里邻居很少,出门就是农田,种粮食也种菜,夏天奶奶就在地头买菜。农田南边还有一个水塘叫孟家坑,是男孩子们夏天玩儿水地方。附近游家包家苏家都是农民,他们在地里从春天忙到秋天。冬天地里没有活干,这几家大人去前门附近穷汉市找活干。爷爷在世时候说穷汉市就是穷人找零活干地方,父亲说那地方他曾经去看过。在前门外铺陈市胡同和崇文门外桥头(当年护城河还在)有两处,类似今天劳务市场。那几家土地是自己的还是租来,父亲也说不清楚。解放后政府在过去空地农田上盖起大片办公楼,苏式住宅楼,还建起一批企业。1970年以后这片曾经被称作宣武区地方,已经没有空地和农田了。
1954年春天政府要占用这块地方盖部机关办公楼,纪家房子被拆除。爷爷把拆迁补偿费与自己多年积蓄合在一起,分给父亲和姑姑每人一半。父亲拿这些钱加自己积蓄,在西城翠花街买了一个小院。这处房子门朝西,里面是南房北房各四间,爷爷奶奶搬过来和父母住在一起。搬过去之前先花钱雇人把房子大修一次,院子里靠东墙修个厕所。里面有个和下水道连在一起小便池,大便先存在马桶里,然后倒在外面公厕里。姑姑拿爷爷给她那些钱,加上她和姑父存款,在离她上班不远处中国强胡同买个平房院。这个小院南房两间,大门开在这两间南房当中。里面还有东西房各两间,北房三间。几十年后翠花街拆迁,纪家平房换了回迁房两个三居一个两居室。两个三居给弟弟妹妹,两居室由父母居住。姑姑家拆迁时比较麻烦,当初房子登记在姑姑名下。她把公婆接来住在北房里,后来她小叔子一家没房子也搬过来住在东房里。到后来拆迁时姑父和他弟弟弟妹均已去世,小叔子女儿结婚搬出去,大儿子单位在劲松分楼房搬走,小儿子一家还住在那个院子里。姑姑说小叔子三个孩子都朝她要房子,她说这房子是我娘家出钱购买,房本是我名字,你们无权来要房子。那三个孩子联名把她告上法院,姑姑拿出当年小叔子搬过来时,和姑姑姑父所签协议。那上面写明房子是由姑姑娘家出钱购买,小叔子一家可以住,但是不能得到房子产权。法院经笔迹鉴定确认协议真实,判决那三个孩子不能得到房产。姑姑家平房换三个回迁房三居室,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每人一套,姑姑跟着表哥戈燕枫。表哥说他叔叔家弟弟自己还有一处两间平房出租,法院判决后他一家搬过去住。因为没得到房产三个人很不高兴,以后过年过节再也不来看姑姑。直到2007年秋天姑姑病重住院去世前,他们三个才到医院探视一次。
1930年秋父亲开始上学,一开始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私立至善小学,姑姑也在那所小学,她带着父亲去学校。学校设在北线阁路口东边韦陀庵内,学校操场面积很小,还有几棵高大古树,教室里神像早已拆除。1931年姑姑小学毕业去师范学校上学,上学路上就只能父亲一个人走了。1934年父亲该上4年级时爷爷给他转学到白纸坊小学,后来爷爷说至善小学规模太小,不如公立学校条件好。还有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是穷人聚集区,怕那些穷人家孩子给父亲带来不良影响。解放后至善小学撤销,合并到公立小学里,那座庙后来也被拆除盖起政府办公楼。父亲还记着当年至善小学于校长,学校就是他家开办,到他上学时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一年级时焦老师,二年级邹老师,三年级古老师,但都没记住名字。他和这所小学里同学之间,到后来只有潘昌铭和高崇威一直有来往。潘昌铭小学毕业上师范,解放后到北京小学当老师干到退休。高崇威小学毕业没考上师范,家里也没钱上中学,让他去西红门舅舅家种地。后来他说去种地好处是1942年鬼子强化治安,城里普通人不供应粮食只能吃混合面(一种用多种下脚料做成代替面粉东西),他在农村没吃混合面。1946年春天他娶个村姑,重新回到城里,在一家皮革加工厂当工人。1956年公私合营小工厂合并到革制品厂,他把家搬到德胜门外工厂宿舍联排平房里。
当时从菜市口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