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惊喜地道:“他们是希望我能变强变大,成为冲破一切困难的男子汉。而且还温柔地希望能给我最好的保护,愿意挡在我身前成为为我阻挡灾厄的利刃!”
说到最后,他激动的声音变得颤抖,还有一些哽咽,显然是想到了什么。
气氛一时有点奇怪,本来欢乐的空气里开始渗出了一丝丝悲伤。
艾北柠欣慰地揉了揉这深绿色的脑袋,道:“所以你就别嫌弃自己了,我想你父母当年一定也为你的名字努力过。你现在也已经离实现这个美好的祝愿,越来越近了。
毕竟,你今天可是以一个纯新人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大型活动的督导工作。嗯,很了不起哦!”
听到她的话,柊楏低落的心情恢复了平静,然后变得有点小飞扬。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见他恢复大家也都放心地笑了。
突然,沙大哥似想起什么,道:“小子,你和你哥姓……”他在纸上写了一个“柊”字,然后有点不确定地看向兄弟俩。
不怪他孤陋寡闻,实在是他平时根本没什么时间关心军校的事,知道柊霖是校长,但也只知道他名字的读音,压根没去理解过到底是什么字。他今天之所以会到书局,也纯粹是和艾北柠的交情,本身对柊霖的作品没多少了解。
现在一天忙下来,总算瞄到过柊霖的签名,但那可是某位网红作家特地去苦练过的花体艺术签名,他实在不确定自己有没看走眼。所以现在说起来,他就显得有些没底气,也有点不好意思。
见俩男生点头,他看向了自家老爸,道:“爸,虽然他们的姓应该源自一种树,但我们家有种这个吧,你带他们去看看?今天不是在研究名字的字义吗,也正好让他们看看自己姓氏在流光独特的样子啊。”
闻言,不止沙老伯了然,艾北柠也恍然了。是啊,广东最喜欢用柊叶,箬叶这二种叶子来包粽子了。而柊叶在我国,更是只有琼省,粤省,壮乡,云省才有。他们现在所在的人家可是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还热爱古植的,有种这些一点也不稀奇。
沙老伯哈哈一笑,对两个男生说道:“你说的是柊叶吧,我们家正好有种这种大叶的多年草本植物,嗯,小柠的书是这样称呼这类植物的吧。
我们家每年端午前都会采这些叶子晒干拿来包粽子,因这柊的粤语发声和粽很相近,所以一般我们这边就会叫粽叶,都叫习惯了,所以一时间倒是没想到。”
兄弟俩当然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一种树,因为一家人都姓柊,他们原来的家,最早收养他们的叔叔家,乃至他们兄弟俩“认亲”前的家,都种着一棵柊。每天他们都会用心打理这棵“家族树”,哪怕是地力贫乏时,他们也会用魔法滋养护理它们。
每当那小小的白花绽放,家人们总会剪一支插到客厅的花瓶里。每次它被误认为冬青的时候,他们总会自豪地为他们科普。
柊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还时常对他说,自古以来柊树枝,柊树叶都被用来除魔除恶运,所以家里的柊也一定会守护他和弟弟……
但,柊霖毕竟两辈子都不是本地人,加上现下世界植被退化严重,对于这流光独有的植物,自然几乎一无所知。
而柊楏也就只在艾北柠编写、翻译的书看过,以前人们用来包粽子的箬叶有治疗肺壅、流鼻血、咽喉闭痛等疾病的功效,也完全不知道粽叶竟还有另一种,而且和柊只有一字之差。
一时间,兄弟俩都燃起了熊熊的求知之火,眼里的光亮得惊人,连客人中年纪最大的柊霖也和自家小弟那般,看向沙家父子的眼里都充满了急切与讨好。嗯,是生怕人家又临时反悔,秒变狗腿的大狗眼神了。
艾北柠扶额:“阿霖,阿楏完全没见过,那样激动也就算了。怎么你也这么不淡定?在那边,我每次去肇庆,可没少带真空包装的裹蒸粽回来给你吃,你也没少吃啊。
而且我不也给你讲过包粽子选用粽叶的南北差异。因为和家里用的箬叶不一样,还专门给你们讲过这粽叶,也就是柊叶的药用价值,简直和我在团上讲的一模一样了……”
说到这里,艾北柠感觉自己说不下去了,因为,那原来眼巴巴看着沙家父子的两双眼睛,还有那原本被盯着看的沙家父子的两双眼睛,全都一个不漏地,都齐齐转向了自己,直把自己盯得语塞。
艾北柠:好家伙,这些个大男人,就不知道这样盯着我一个花季少女,很让人不适吗?而且俩外乡人也就算了,您俩本地的“药农”也这眼神就过分了啊!
柊楏憋不住了,有点不忿地说道:“姐,你译的书我虽然不能说全文背诵,但至少也能自豪地说一声通读全文了。这种对我们有如此重大意义的植物,我绝对不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姐,你藏私了,没把古籍的内容全翻译出来?”
天降大锅于斯人不可避也,人甩大锅于己身?那必先反手一个猛甩,不求反伤其身,但求不累自身!说人话就是,互相甩锅啊,互相伤害啊,看谁最后背锅,反正不是自己就行!
一直奉行这样的原则,艾北柠闻言就对这锅进行“格挡反甩”。
她澄清道:“打住,你以为我译的书就是中医的所有典籍啊?咱老祖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草植针砭药石无数,我发掘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而且,我译的基本都是记载中原腹地植物的典籍,那书中所谓的南方诸地,在流光人看来,那都是北方,是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环境。
流光处于远古南疆,本来就是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不然爷爷当年初到此地也不至于深受文化冲击。”
“最重要的是,关于本地这柊叶最早的记载,不是源自《神农本草经》,更不是《本草纲目》,而是始载于《南越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