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就需要推出一种学说,丑化少数民族,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来防范这些少数民族,进一步美化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士大夫们致力于寻找出儒学的新出路。
以尊王攘夷的程朱理学便产生了,并在宋朝时期受到君主的大力推崇。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有,理是唯一准则,通过格物致知去认识理,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是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他们认为,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万物之源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
“理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天道、人道、物理、道德、价值等各個方面。”
“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机理,人世间只有一个理。”
“这个理简单地说就是道理,凡事都有个道理,有个原理,有个机理。”
“这个理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信不信。”
“理表现在具体要求上,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等等。”
“你仁就是理,不仁就是没理。”
“你义就是理,不义就是没理。”
“格物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它强调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探究,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
“致知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它强调通过内心的思考和领悟,达到深入认识真理的目的。”
“物极必反是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个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对社会现象、人类心理、自然现象等方面的解释。”
“因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论,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论。”
“同时,程朱理学也强调实践和应用,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存天理、灭人欲,认识了天理,就要按照天理去办事。”
“天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人人都要按照天理办事,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处世,以古圣先贤的言行为标准处世。”
“程朱理学的天理是狭隘的天理,比如吃粗茶淡饭是天理,吃大鱼大肉就是人欲。”
“忠君是天理,否则是大逆不道。”
“他们要将人的**消灭,如果人人都没有**,都无欲无求。”
“那么社会就秩序井然,天下就长治久安。”
“程朱理学还有个特点,特别强调气节,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说。”
“人要想成才,就要按照这个路径走。”
“认识天理,按照天理为人处世,不能贪图享受,不能有奇思乱想,规规矩矩。”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我原本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被后来的帝王歪曲利用了。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最开始是针对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并非针对贫民百姓。
可不知怎么的,这一思想竟被歪曲成这样,变成了束缚百姓思想的统治工具。
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也是为了解决当前国家遇到的困境。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
连续的战乱使中原地带河道失修,水患连年。
大宋君主又实行了不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朝廷手中控制的田地日益减少。
英宗以后,纳税的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
而逃税的都是大地主,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主要落在贫苦的百姓身上。
加之朝廷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开支巨大,奸党横行,为祸天下,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太快,土地过分集中。
赋税徭役负担不公平,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
严量的贫富对立和社会负担不公,激烈的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而这,无疑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思考对策,认为有必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使天下太平。
这就需要君主克制私欲,弘扬天理,于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虽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本身具有抑制人性的弊端,加上历代君主的片面歪曲利用,使得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束缚老百姓思想的枷锁。
但是相对的,这一思想也起到了调和统治阶级和下层群众矛盾的作用。
它使老百姓安于自己的既定位置,把**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从而防止起义、篡位、弑君一类现象发生,达到了维护君主统治的目的。
此外,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格修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人格的塑造。
“程朱理学在整个宋元明清延续几百年,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的主导思想和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
“程朱理学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治理国家,注重尊重人民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对宋朝政治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宋朝政治稳定并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赞誉。”
“并且其形成了理高于权、正统高于治的政治理念,为宋明时期抑制军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其中程朱理学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程朱理学认为,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这种思想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后来统治阶级对其进行扭曲等原因,这种思想渐渐走向衰落。”
“程朱理学在国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
“程朱理学在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