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将部分退伍老卒,更为戍卫兵将士,与地方挂钩,让地方官府供养。”
“第四,商人重名利,手上有大量土地的那些商户,可经由朝廷赐名为义商,让他们捐钱捐土地,心诚者,价高者,可与皇商做生意,也能从海运上做做文章。”
“第五,优先推举退伍老卒,去到各家商户做生意赚工钱贴补家用,若那些商户不肯用,朝廷就下明旨,说那从军中退下来的老卒,都是秉性纯良,于国有功的将士,假以时日,世人听‘老卒’二字,必然心生信用。”
“”
他一次性说了整整十条建议。
若是多管齐下,对于退伍老卒的安置工作,自然也就无需愁心了。
赵曦连连点头道:“卫师所言极是,就按照卫师的来办。”
卫渊道:“官家,裁兵不能立时就裁五十万,要循环渐进的去裁,臣认为,以三个月为期,先裁三十万,后二十万,在年底之前,裁兵完毕。”
如果搁在平时,大周裁兵五十万,那么辽夏两国肯定会来侵掠。
但如今,大战刚刚结束,辽夏两国无力再战,给了大周可以改革的喘息之机。
——
将裁兵之事细节商议之后,卫渊就请徐长志、秦振二人来到家中。
如今,他们三人,就是大周当之无愧的军方首脑。
徐长志庶子出身,虽有武勋子弟这层身份在,但归根结底,是出身代州。
无论代州还是开国武勋,乐意见到徐长志上位,是因为相信他,能够在军方两大势力之间,起到平衡作用。
而秦振是正儿八经的武勋嫡长子,言行举止代表着辅国公府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老牌武勋势力。
秦振的上位,也可以说,是卫渊妥协开国武勋做出的让步。
今朝三人齐聚,必然是有大动作。
身为冠军侯府的主母,在见到卫渊请他们前往书房时,便迅速做出决定,后院书房三十步之内,不准任何人靠近。
而她就坐在书房的院子里,静等他们将某些事情议论出一个结果来。
此时,书房内。
秦振、徐长志的目光,都在看向卫渊。
三人都无言。
也不知过了多久。
卫渊才抬起头,缓缓开口道:“军改的局势,想必你们都了解了吧?”
徐长志故作沉默。
秦振率先开口道:“卫兄主持的军改,愚弟没有丝毫异议,卫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愚弟全力支持。”
军改势必会影响开国武勋们的利益。
毕竟,自大周建国以来,他们就在军队里布局。
就说如今驻扎在京城中的上四军里,有半数以上的子弟,都能与开国武勋们扯上关系。
秦振那么说,显然是做出了极大让步。
而这一让步的结果,也是老牌武勋对代州新贵做出的妥协。
张辅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渊道:“秦贤弟放心,此次军改,不会动原本就驻扎在京畿的禁军。”
闻言,秦振松口气的同时,也多有不解。
既然不是与裁军之事有关,那为何请自己前来?
下一刻,耳旁就再次传来卫渊的声音,
“军改之后,要成立五大营,先帝还在时,我便向先帝说过这个想法。”
“五大营建立之后,需要统帅去镇守,我想着的是,从新贵中挑选三人,开国武勋里占两人,还会新设一个官职,统辖全国境内的戍卫兵,职称为‘戍卫军都指挥使’。”
“这戍卫军都指挥使的名额,也给开国武勋,不知,秦贤弟以为如何?”
说白了,军改之后的高层将领格局,是开国武勋与代州新贵各占一半。
从实际利益上出发,其实开国武勋是吃亏的。
毕竟,那所谓的,掌管全国戍卫兵都指挥使的职位,其含权量并无多重,要受到地方官府的限制。
但这军改之事,本就是由卫渊牵头发起的,他代表着代州的利益,自然要为新贵们去考虑。
秦振道:“卫帅既然已经这么说了,想必是已经有人选了吧?”
卫渊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徐长志,道:
“我这里倒是有三个人选,南部大营就由郭颢为帅,呼延忠为副帅,北部由萧逾明为帅,梁达协助,西部大营由种谔为帅,彭孙辅佐。”
南、西、北,这三营,就是卫渊选择的三营。
按理说,五大营,就属京畿大营,也就是所谓的中部大营含权量最高,权力体现的也最有价值。
但卫渊为何不选择入手中部大营呢?
原因很简单,军改之后,卫渊要做的事,就是对荡虏军进行扩编。
届时,荡虏军将独立于五大营之外。
扩编兵力,暂时定在十万,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有了这十万荡虏军驻扎在京城里,卫渊就有了保命的资本。
秦振一听,将中部大营统帅的资格让给开国武勋,是好事啊!
只是,要选择谁来担任,还需仔细商议。
“卫兄,对于戍卫兵、中部大营、东部大营三方统帅,我还没有想好,需与几位长辈好生商议一番。”
秦振开口说道。
他虽然被开国武勋捧上位了,但充其量,只是个代言人,没有决定权。
卫渊道:“内定五营统帅的事情,对于我等来说,是绝密,你们清楚吗?”
秦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