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的伙伴有的考大学出去念书,有的征兵去部队当了兵,再靠下去属实没啥意思。
所以前川林场大部分剩下的知青,都走了这一批农林工。
再往后,也就没有知青下乡这一说法了。
高中毕业能考上大学的就去念书,考不上的,就只能在家待业。
原本,陈维民也在这一批农林工的名单上,可局里递到省厅,人家一看资料,发现是个残疾人,又给打了回来。
没办法,这年月就是如此,招工
好在,经过这么多事之后,陈维民也看开了,他留在学校继续教音乐和美术,闲着的时候就去工会帮忙。
林场给他一份报酬,还有局里给的补贴,完全够用了。
所以陈维民没再跟以前那样,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撞,而是踏踏实实上班,晚上回家进行文学创作。
今年全局一共招了八百多农林工,前川林场就七八十人,人手充足,机械设备也足够用。
按正理分成三个工队,正好每个工队用两台拖拉机集材,工作效率能高不少。
可冯宝升并不满足于此,他吹出去的牛是产量翻倍,这么生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冯宝升提出来,今年分成六个工队干活,每个工队一台拖拉机,另外再配上牛马套。
林场从大碱场那边租用牛马拖拽木头,跟拖拉机互相配合,这样效率更高。
为此,冯宝升特地从林场工人里头,提拔了三个人当工队长。
这三个人,是冯宝升经过细心观察挑选的,他们都跟郑先勇之间有过不愉快。
冯宝升故意向他们示好,又破格儿提拔,就是想将这几个人收为己用。
不管什么年月,不管什么地方,都不可能铁板一块,总有那么几个见风使舵、溜须舔腚的,所以这三个人乐呵呵出任工队长。
“希平啊,来,叔找你有事儿。”
这天下班,场长郑先勇、生产场长赵立民,找到了盛希平,说是有事跟他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