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就留下一个老太太在家。
大队里的其他人,说什么的都有,当然了,这里面肯定是嫉妒的人多。
毕竟,谁让韩家人的日子过得好?
这才包产到户,他们家的人就能出门去!
这样的话,当然也传到了韩奶奶的耳朵里。
陶玉香一面纳鞋底子,一面说:“这些人,可真是吃饱了闲的,你们家人愿意干啥就干啥!说你们家的人去城里了,去城里咋了,你们家的七月,还在京市呢。”
韩奶奶笑着给她抓了一把瓜子说:“你听听就完了,我都不生气,再说了,他们难道不是嫉妒?”
韩奶奶就是如此自信,她觉得,大队里的人之所以讲究自己家,主要原因就是嫉妒。
能不嫉妒吗?
他们家的孩子们都在读书,将来肯定有好工作,自己家的条件现在在村子里也算数一数二,这样的人家,不就是给人羡慕的?
“我们老姐俩也是大半辈子的交情了,你家娃们都是啥想法?”
陶玉香听韩奶奶问起自己,笑着说:“我家的几个儿子和媳妇子都说了,以后,跟着你们家的脚步,你们家人干啥,我们家就跟着干啥,肯定不能吃亏。偷偷告诉你,我们家也种了三亩向日葵。”
韩奶奶:“……”
这下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种向日葵,是真的没有发财的路子。
韩奶奶哪里知道,村子里的人,这几年看着韩家的日子好过,对韩家还真有盲目的信任。
不光是陶玉香家里种了向日葵,还有好些人家都种了向日葵,不过是种的时候,没有被人看到罢了。
“我家也就是随便种的,要是年底亏钱了,你可不能怨我们家!”
韩奶奶立即开口,唯恐几十年的交情就这样坏掉。
“又不是你们家人让我家种的,再说,今年刚包产到户,我们也不知道应该种啥。我给你说,我们家可种了不老少的东西。小麦、苞谷、土豆子、圆豆子我们家都种了。”
韩奶奶一听,也就放心了。
是啊,听从指挥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要种什么,忽然之间能自己做主了,迷茫才是对的。
老姐俩又开始说些不相干的闲话,不外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也没啥实际意义。
二人做了一会儿针线,韩奶奶想起家里现在有不少的碎布,白白地堆着。
“我攒了不少碎布条子,下午天气还好,要不我们打点儿褙子?”
褙子就是把碎布头贴成一大片,用来做鞋子穿的。
“那行,你弄点儿浆糊,我们等下就开始做。”陶玉香说罢又感叹一句:“也就是你们家才有碎布。”
“我估摸着能打出来十多张,我们家也用不了这么多,等打好了,你拿几张回去,今年的鞋就有了。”
陶玉香忙摆手:“我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可不能沾你的便宜,要不,我成啥人了?”
“你看看你说的,咋就是占我便宜了,你这一下午不还帮着我干活了?”
陶玉香如何不知道,这其实就是老姐妹随口找的借口罢了。
帮忙一下午,能拿几张褙子回去,村子里的人,怕是要抢着来帮忙了。
“前些日子,七月还给我拿来了几块平绒,我瞧着做鞋面子挺好的,有一块的大小,你穿正合适。”
陶玉香还想说点儿什么,被韩奶奶打断了。
“你是啥样的人,我还能不知道?咱们自己个儿的事儿,不用管别人怎么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没了男人,你帮我的还少吗?”
韩奶奶想起陶玉香这些年给自己的帮助,感慨地说:“那时候你帮着我,现在我帮着你点儿怎么了?”
听韩奶奶连多少年的事儿都拿出来说了,陶玉香也就不客气了。
“行,那我就厚着脸皮子收下了。”
没办法,布料这东西,到现在都还要票呢。有些大队能种棉花,还能自己弄点儿土布贴补,可他们大队这里,根本种不了棉花,想自己纺线织布都不行。
“你这么客气地干啥?对了,七月还给了我一块碎花布,回头你也带回去,你家孙女子也大了,给做件好衣裳。”
这一次,陶奶奶坚决地拒绝。
“这可不行,鞋面子收下都不好意思了,要是连做衣裳的布料都收下,那就太不像话了。”
“唉,我也不是白给你的,我们家里十几亩地,劳动力少,赶上夏收啥的,让你家里人给我们帮帮忙就行了。”
韩奶奶这话还真不是随口说的,她让儿子和儿媳妇都出去看看,就是存了以后让儿子和儿媳妇都去外面找钱的打算。
可是,家里十几亩地,要是靠着自己一个老太太,估计也忙不过来,别的时候也就罢了,要是有啥紧急的事儿,她一个人可不行。
陶玉香听到韩奶奶这么说,陶玉香咬咬牙答应了:“这样倒是行,你家里有啥事儿只管说一声。”
陶玉香从韩家出门的时候,手里拿着不老少的东西,看得村子里其他人羡慕嫉妒啊。
尤其是韩家大房的几个人。
当初,韩家大房几个人偷窃厂子里的东西,被抓去劳改了几年,过年前才回来。
许是长了教训了,这一次回来之后,也难得没有跑到老韩家来闹事儿。
韩奶奶和其他家里人觉得,对方既然不来,他们也不用专门打听,因此,两家还没有交集。
可是,李大妮不这么想,她觉得,自己家才是和韩家二房最亲近的人。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