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八十一章 谯县访故友,征讨或难休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一章 谯县访故友,征讨或难休上(3 / 5)

客于巴郡。--韦曜《吴书》

建安5年(200)益州大族赵韪叛乱时,东州集团因为“畏惧被诛”才拼死力战,可见他们与刘璋之间,已经严重貌合神离。

蜀郡、广汉、犍为皆应(赵)韪。(刘)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刘)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英雄记》

所以,刘璋放弃乃父的既定政策、改弦易辙有充足理由。

因其权位“实系篡夺”,原定储君是东州人拥护的其兄刘瑁;而川地豪强“废瑁立璋”。

而正因此,刘璋才与东州人貌合神离。

为了解益州赵韪之乱的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刘焉刘君郎。

不同于直观印象,刘焉入蜀并非坦途,颇费了1番周折。

彼时川地暴乱,流贼马相杀刺史郤俭、攻屠3郡;先自称黄巾、又自称天子。

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又寇巴郡,杀郡守赵部。--《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

注:郗俭即郤俭,郤正祖父。

注:3郡,即蜀郡、巴郡、犍为。

刘焉本太常(9卿),仕宦长安。得为益州牧,本就是因前任刺史郤俭被流贼击毙。可见彼时川地之险恶。

益州暴乱,津涂断绝。刘焉根本无法入川,只能蜗居荆州,观时待变。这与后来刘表“盘踞襄阳,窥伺江陵”何其相似。

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情况很快起了变化。

流贼马相被川地大族贾龙所败,龙遣使赴荆州迎焉。

焉入川,占据贼人老巢,将刺史治设在绵竹。

州从事贾龙,先领兵数百人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迎焉。--《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由此可见,刘焉牧益州,实倚赖于川地豪强的拥立。

若非州中大族贾龙,刘焉连川蜀大门都进不去。

刘焉出镇之始(即“身在长安”时),又受到侍中董扶、太仓令赵韪的影响。因董扶称益州有“天子气”。

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蜀书1刘焉传》

有趣之处是:董扶是益州广汉人,赵韪是益州巴西人。

2人与击破马相、迎接刘璋的“州中大族”贾龙相似,皆川地豪右。

亦可推测,刘焉身边的两位“益州朋友”,无疑充当了与贾龙集团“往来周旋”的谈客,因此焉才得入川蜀。

焉入川之始,无疑是川地豪族扶持的傀儡。“牧史守令抱膝长啸、功曹郡吏鸠占鹊巢”1类的事情,在汉末不可胜数,已经形成“不成文的制度”。

刘焉自然不甘心长久蛰居,便积极联络外援,抗衡川地豪右。

其帮手大抵来自3类。

其1是沛人张鲁、其2是南阳和3辅的东州人、其3是西南蛮夷。

张鲁号称“5斗米道”嫡系传人。

刘焉与鲁母通奸,故遣“假子”张鲁入侵汉中,击溃“妖巫”张修,又杀汉中太守苏固;截断斜谷,割据巴汉。

(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东州人是来自3辅和南阳的侨姓。

董卓上洛(189),天下大乱,故荆州南阳和司隶3辅地区,有大量人户流亡入川。

注:法正、孟达等人即属“东州系”。虽然2人入川是在刘焉死后。

时南阳、3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华阳国志卷5刘2牧志》

注:正、达为扶风人,属3辅。3辅即扶风、冯翊、京兆。

西南蛮夷是刘焉积极拉拢的另1类武装力量,主要充当打手。

这与夷陵之战时(222)刘备遣马良联络武陵“洞溪蛮”是类似的。

董卓使司徒赵谦将兵向州,说校尉贾龙,使引兵还击焉。焉出青羌与战,故能破杀。--《英雄记》

刘焉麾下有“青羌”,刘璋麾下又有“叟夷”。

可见征调境内蛮族作战,是刘2牧的“传统艺能”。

刘焉在拉拢帮手之后,迅速调转枪口,凶狠镇压川地豪右。

其人无故诛杀十余名地方大姓,蜀中震怖。

(焉)枉诛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华阳国志卷5》

按记载“士民皆怨”,可知川地大族对刘焉“恩将仇报”的铁腕统治,心怀怨愤。

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杀州中豪强十余人,士民皆怨。--《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当年镇压流贼,迎接刘焉入蜀的益州大族贾龙,率先发难,与犍为太守任歧反叛刘焉。

结果2人惨遭刘焉的“青羌兵”镇压,皆死。

自此刘焉坐稳益州,从“傀儡州牧”1跃实现“政由己出”。

这1点上,刘焉要比刘表狠得多!

注意:犍为太守任岐,亦是川地豪族。

(任)岐、(贾)龙等皆蜀郡人。--《英雄记》

从刘焉在绵竹“大造车具乘舆”、“发兵攻袭长安”的记载来看,其在益州的统治,可谓相当稳固。

其人对川中人力、财力的支配之深,威望之隆,均为不俗。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1刘焉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