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开始阶段,曹丕表现得大义凛然,假惺惺地斥责李伏,同时自谦为“薄德之人”。但同时,曹丕也将李伏进献的图谶“示外”,借此观察臣僚的反映。
(魏)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指自己),何能致此,未敢当也!”--《献帝传》
由于篡汉的准备工作在曹操去世前已经完成,因此群臣心领神会,立刻组织起声势浩大的劝进运动。
十月初4(丙午日),桓阶、陈矫、陈群、辛毗、刘晔、董遇、王毖等人,入宫跪拜,口称“考图纬之言,效神明之应”,乞求曹丕即皇帝大位。
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献帝传》
上述诸人的政治背景极端复杂,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桓阶是孙坚旧部,陈矫是陈登旧部,陈群是刘备旧部,辛毗是袁绍旧部,刘晔是刘勋旧部,董遇是彼时的学者兼儒宗。诸人之间各有政治背景,可以视作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
照此而论,此事依然是曹丕授意,营造出“天下归心”的政治效果。
此次表演之后,曹丕要求尚书仆射,将劝进的事情“宣告官僚,咸使闻知”。
再来看第2次表演:
十月初9(辛亥日),以太史丞许芝为代表的宫廷学者,再度发起劝进。
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献帝传》
前文已述,太史系统掌管星象历数,判断朝代运势,因此许芝是王朝更迭理论的权威人物。
许芝的劝进,可以视作对李伏(贡献图谶)的后续补充。不出意外,曹丕对此依然表示了拒绝。
随之而来的,是经曹丕编剧、导演后的刘协的表演:
十月十3(乙卯日),汉献帝首次下禅国诏书,自称“汉道陵迟,为日已久,皇纲肇亏,帝典颓沮”,要求曹丕“永君万国,敬御天威”。言辞之卑怯,几乎不似帝王手笔。
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3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献帝传》
考虑到彼时(220)的政治环境,此道诏书虽是天子旨意,实际反映的却是曹魏集团的意志。
曹丕身在洛阳,刘协身在许县,2人云山阻隔,根本不可能实现有效沟通;
何况献帝遭遇长期禁锢,早已失去了人身自由,不过是曹氏豢养的傀儡而已。
献帝下达的“禅国诏书”,引发了曹魏群臣的劝进高潮。
虽然史书没有完全记载参与劝进事件的人物,但十月十3日,曹丕竟连发7道手令,要求群臣停止劝进。
注意:曹丕手令次数统计,见吕宗力《谶纬与曹魏的政治文化》。
从魏王手令的密集程度来看,彼时的洛阳无疑已经陷入癫狂气氛。
曹丕对此十分满意,但依然故作姿态,自称“德薄”,继续观望。
十月十3日至十7日,以桓阶为首的曹丕党人;
以刘芳(就是刘艾,避齐王曹芳讳被改名刘艾)为首的前朝宗室,以卫臻为首的魏国近侍等3批人物,前后百余人,连续劝进,言辞恳切,要求曹丕“早正大位”。
尚书令(指桓阶)等又奏……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奏议……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2十人上书。--《献帝传》
到了这1步,曹丕知道禅代之势已成,因此退还汉帝所赐玺绶,准备发动下1次舆论攻势。
刘协第2次表演:
十月2十(壬戌日),汉献帝收到退还的玺绶,于是再下禅国诏书。
尚书令桓阶等人再次劝进,甚至“以死相请”,极大满足了曹丕的虚荣心理。
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献帝传》
桓阶本人是曹丕的腹心幕僚,在曹操时代便委身于曹丕,多次面折廷诤,被曹丕视作“托孤之臣”。
(桓)阶疾病,(文)帝自临省,谓曰:“吾方讬6尺之孤,寄天下之命于卿。勉之!”--《魏书桓阶传》
大概是因为桓阶的身份特殊,曹丕更想咨询其余幕僚的意见,因此假意训斥,称“冀3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刘协的第3次表演(刘协真可怜):
十月2十5(丁卯日),献帝在万般无奈之中,再下禅国诏书。
汉帝3下禅国之诏,昭告着王朝更迭大势已定。因此,华歆、王朗、贾诩等公卿耆老,终于露面,引领起此次的劝进运动。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9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廙等宣叙众心,人灵同谋。”--《献帝传》
“3公”代表着清贵力量,与尚书台或魏王府幕僚自然不同。由他们出面劝进,可以大大强化曹丕的法统。
看到朝廷中的耆老势力,也纷纷屈从于时代洪流,曹丕心中自然十分得意。因此,此次辞让的口吻便宽松了许多。
曹丕称:“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何以辞焉?”言辞之间,已经隐隐有接受之意。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最后是刘协的谢幕表演,曲终人散。
十月2十8(庚午日),献帝第4次下达禅国诏书。
此次诏书内容较前几次为短,语气也更加简洁直白,大抵是“王其速陟帝位,以顺天人之心”。
今遣守尚书令侍中顗喻(魏)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