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二十九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1(3 / 3)

之变后,司马懿权势滔天,其人心腹郭淮遂升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郭淮长期坐镇雍、凉2州(与本书中宠哥地位相当),素有威名,吴懿能败郭淮,其人能力如何可见1斑。

刘晔实则也在提醒赵旻,还需任用益州士人治理益州。

本章,咱们聊1聊刘帮主与孔明的1段隐情。

还是那句话,正史比演义精彩1万倍。

刘备与诸葛亮“心神无2”,长期被视作君臣关系融洽的典范。

陈寿称之为“犹鱼之有水”。

然而在鱼水欢好(在此处,这是正经词儿)的表象之下,其实也潜藏着1段暗流汹涌的隐情。

(刘备)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2,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蜀书先主传》

作为1名戎马半生、且屡次抛妻弃子的乱世军阀,刘备不宜被视作纯粹的雅量之君。

他在劣势环境中懂得礼贤下士,在优势局面下也不免偶露峥嵘:

比如汉中大胜之后,刘备便违众处决了谏阻其称王的雍茂,因此大失人心。

刘帮主,毕竟曾是快意恩仇的大哥。

(刘)备锐意欲即真(汉中王),(刘)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刘)备以他事杀(雍)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0陵先贤传》

考诸史料,可以发现在入川之战前后,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已经出现了少许裂痕。

这种猜忌关系随后有进1步扩大的趋势。

虽然君臣间维持了“敬信”的表象,但暗地里却日渐疏离、颇多提防。

由于刘备东征失利(猇亭之战败北)导致其提前死亡,因此君臣间的嫌隙也便戛然而止。

鉴于临终之际,刘备放下心结,举国托孤,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之前那段彼此猜忌的不快时光,也便不再被后世所关注。

然而无论后世的文学作品如何粉饰,毕竟难以遮掩这段客观存在的史实。

所以,咱们下1章…

也罢,云某担心诸君寄刀片,本章先开个头:

先来看看,刘备与诸葛亮的短暂蜜月期。

按《出师表》的行文推断,诸葛亮当于建安十2年(207)进入刘备幕府。

自此至刘备入川(211)期间,是君臣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光。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尔来2十有1年矣。--《出师表》

彼时的诸葛亮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于草庐之中定策天下3分,因此深受刘备“器异”,双方“情好日密”。

而诸葛亮也不负所托,屡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人不仅是刘备集团的肱骨腹心,且风头隐隐盖过了关羽、张飞等元从成员。

(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蜀书诸葛亮传》

赤壁之战(208)时诸葛亮入吴往来周旋;

南徇4郡(209)后诸葛亮又总揽长沙、0陵、桂阳的赋税钱谷“以充军实”,几乎等同于萧何之于刘邦。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0陵、桂阳、长沙3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蜀书诸葛亮传》

然而随后的故事却发生了变化。

刘备入川攻伐(211),诸葛亮未能随征;

之后(213)诸葛亮虽被征调入川助战,留守荆州的重任却被交给关羽;

攻陷成都、占据蜀地之后,诸葛亮也未获首功,甚至在班次安排上被置于“未尝有所统御”的糜竺之后。

益州既平,(刘备)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蜀书糜竺传》

更不必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2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2线!

其人负责后勤1类的辅助工作,甚至1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有开府权的3公,后来开府仪同3司中的3司,指的就是3公的幕府)。

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2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下1章,咱们细细分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