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三十一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一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9(3 / 3)

便不见记载,直到建安3年(198)才借着“为居巢县长”的机会,出奔江东,再度归附孙策。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3年也。--《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周瑜被召还寿春之后,长期处在袁术的软禁之下。

其人大约被禁锢了两年左右(196-198),才重获自由。

这里有必要探讨1下周瑜的身份变化问题。

首先要看到,周瑜家族避难淮南寿春,依附袁术,那庐江周氏的宗族子弟,自然便成为袁术的“质子”。

庐江周氏为地方冠族,累世公卿,成员1定不少。

(周瑜)从祖父(周)景,景子(周)忠,皆为汉太尉。父(周)异,洛阳令。--《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即使周瑜想投奔孙策,碍于宗族安全,也会投鼠忌器。

这就是为什么袁术1纸书信,便能将“身在丹阳”的周瑜直接召还。

再谈1谈建安3年(198)周瑜重获自由的原因。

从时间背景上看,建安3年(198)是袁术称帝的第2年,也是袁术死亡的前1年。

袁术在该年中连续遭遇曹操痛击,在豫州地区的兵马属地尽数丢失。按照《后汉书》记载,袁术彼时山穷水尽,到了“大将死,众情叛,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的绝境,翌年(199)夏季便呕血暴死。

(曹)操击破斩(桥)蕤,而(刘)勋退走。(袁)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后汉书袁术传》

换言之,周瑜重获自由时(198),袁术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糟糕了,地盘也被孙策、曹操等人不断蚕食,甚至连刘备也敢趁乱踩上1脚。

(袁)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截杀)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后汉书袁术传》

因此周瑜求为“居巢县长”时(198),袁术已经无力控制,只得听之任之。

居巢县属庐江郡,庐江郡在袁术大将刘勋手中,也是彼时袁术残存的地盘之1。

(孙)策攻(6)康,拔之,(袁)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吴书孙讨逆传》

只不过袁术没有想到,周瑜离开寿春之后,并未如约前往庐江赴任,而是渡江投奔孙策。

当然,按袁术当时(198)的身体状况来看,他即使预料到周瑜叛变,也无力阻止悲剧发生。

孙策听闻周瑜重获自由,大喜,亲自接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授兵2千,骑5十”。

(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2千人,骑5十匹。瑜时年2十4。--《吴书周瑜传》

“兵2千,骑5十”的规格,是孙吴授兵制度的最高级别,与程普、韩当、吕范等人的待遇完全相同。

由此可见孙策对周瑜的重视程度。

兴平2年(195)孙策东渡,奠定了3分天下的历史基础。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记载纷纭。《魏书武帝纪》、《吴书孙讨逆传》、《蜀书许靖传》、《后汉书献帝纪》与袁宏《后汉纪》记载莫衷1是,从初平4年(193)到兴平2年(195)皆有。

按《资治通鉴》考订,确定为兴平2年。

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1文中,也明确支持司马光的观点。

就诸书记载来看,孙策东渡,事在兴平2年(195)毫无疑问。

孙策东渡之事,历来被读者关注;

我们另辟蹊径,以微观问题入手,从丹阳太守变迁、孙策进兵路线、周瑜身份变化等角度,进行探究论述。

通过阐释自己所读所想,勾稽串联背后逻辑,拼凑完善事件始末,如此,相信会对诸君有所裨益。

范晔在评价袁术时,称其“日失忠信,变诈妄生;苟4行之,其以欺天”。

贬斥之意,跃然纸上。

谋不可得之事,日失忠信,变诈妄生矣。况复苟4行之,其以欺天乎!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容哉!--《后汉书袁术传》

从历史发展来看,袁术“变诈”东汉,而孙策“变诈”袁术;

袁术欺天,又被孙策所欺。

如此,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下1章,咱们聊1聊孙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