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在中牟封地中,曹彰也是恶名远播。曹丕移驾许昌时,曾召同宗子弟前往朝见,结果曹氏诸侯“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凶暴强横到了这个地步,可见连中牟的监国谒者也控制不住曹彰。
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魏略》
曹丕也曾试图笼络曹彰,把对方的食邑由5千户增至万户,希冀对方安心养老。相比于曹植的2千5百户食邑,曹彰的万户侯不可谓不尊贵。
(文帝)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增(曹彰)邑5千,并前万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黄初)3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邑2千5百户。--《魏书陈思王传》
然而曹彰始终希望可以“见授用”,即重新得到启用。按曹彰的能力特质而言,他应该是希望能够重掌兵权。这当然不可能得到曹丕的应允。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魏略》
在1系列的收买政策没有得到预想成效之后,曹丕终于下定决心,剪除隐患。
黄初3年(222)曹彰被改封到兖州任城,4年(223)又被召往洛阳,曹氏诸侯被1并征召(见《陈思王传》)。
曹彰抵达洛阳馆舍之后“以疾薨”,死得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年仅3十5岁。
3年,立为任城王。4年,朝京都,疾薨于邸。--《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暴死之后(223),同赴洛阳的曹植惊吓过度,主动写了1篇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的词赋献给曹丕,希冀免祸。
4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的书文见于《陈思王传》,有千字上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长。
其中充斥着“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迟奉圣颜,如渴如饥”1类的鄙陋谦词,对曹丕恭敬到无以复加,侧面反映出特殊的历史背景。
关于曹彰遇害的具体过程,陈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在《魏书任城威王传》中没有提及,其余史家则众说纷纭。
《魏氏春秋》称曹彰遭到曹丕冷遇,因此“忿怒暴薨”;
《世说新语》则称曹丕召曹彰博弈饮酒,在佐酒的枣子中暗下鸩毒,将对方秘密处决。
(曹彰)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魏氏春秋》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指曹彰)弗悟,遂杂进之。--《世说新语》
卞太后在曹彰暴死之后,怒斥曹丕,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任城指曹彰,东阿指曹植,可见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无论曹彰的具体死因为何,从他的身体素质、死亡时间、以及同在洛阳的曹植等人的反应来看,他遭遇曹丕毒手无可置疑。
只不过事涉隐秘,史家不得不加以避讳。
史家也要留着首级恰饭嘛!
曹彰的人生悲剧,有很大1部分源自他“不念读书慕圣道”。
如果曹彰稍稍留意书史,至少可以汲取前代诸侯的兴衰教训,不至于妄想染指魏王之位。
其实从建安2十3年(218)曹丕的主动示好中,能看出曹丕对这个粗猛善战的弟弟颇多提携,至少没有特别提防;
甚至在曹彰阴谋夺位之后,曹丕的处理方式也仅仅是遣返封国,严加监视。
直到曹彰冥顽不灵,屡教无改之后,曹丕才终于痛下杀手,还刻意把诸侯王齐聚京都,彰显天威,以儆效尤。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曹彰)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魏略》
另外,曹彰气力过人,在军中威望甚高;这又进1步加深了曹丕对他的猜忌。
如果曹彰仅仅有野心而无实力,其实也能避免悲剧下场。
比如曹彰的儿子曹楷,在青龙3年(235)私自联系尚方署制造御用器物,事发后仅仅是被削夺食邑,并未遭到处死。
青龙3年,(曹)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2千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有野心、有实力,偏偏缺乏政治智慧,在曹后仍自恃勋劳,不知收敛;
其人又因不读诗书、不晓史事而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最终导致了悲剧下场。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连曹植这种曹丕的死敌,都能在黄初年间(220-226)苟全性命,1直活到明帝时期才寿终正寝;
而曹彰这个曾被曹丕刻意拉拢的同胞兄弟,最终却惨死于胞兄之手。
如此兄友弟恭,如此勇而无谋,令人不胜唏嘘。
本书中,苟哥1直要求曹彰多读书,不是没有道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