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面圣(2 / 2)

因为这个,林慕都不会将其禀告给陛下,不然只会显得自己无能。

既然林慕不说,那就由他来将此事合理化,再告知皇帝。见皇帝没有打断他,蔺昭淮接着道:“他们不仅意图弹劾吴总督,还打算进一步对吴总督不利。吴方漠本就知晓,他妹妹吴贞与吴总督有怨,于是从中煽风点火,意图借吴贞之手,加害他父亲。最后,结果便是如今这般。”“哦?你有证据吗?"皇帝语气中带着不信任,问道,“而且,吴方漠为何要帮着外人,对付自己父亲?”

蔺昭淮不紧不慢答道:“吴方漠与知府长子李澄走得很近,李澄也录下了相关口供。陛下可以查看臣递上的折子,吴方漠联合外人之事,无从抵赖。”只是,他联合外人对付自己父亲,并非为了权势名利,而是想借此帮助他妹妹脱离苦海。而且,他原本不打算害死吴忠,只是想削弱他的话语权。但蔺昭淮不准备,以这样无聊的真相,回应皇帝的问题。他答道:“吴方漠联合当地官民,加害自己父亲吴总督……”蔺昭淮措辞古怪,他用了“官民”,而非“官员”一词,随后,语出惊人道:“其缘由,乃是吴总督自作自受。”

皇帝闻言,神色一凝,随后意味不明地斥了一句:“……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污蔑吴总督。”

但蔺昭淮看得分明,皇帝并未真的动怒。

他心中不惧,拱手行礼,掷地有声道:“陛下息怒。臣并非污蔑,而是实话实说。臣南下金陵,顺道探查了一番运河修缮工程,以及当地民情,但结果出乎臣的预料。”

皇帝听说他还调查了此事,面上终于浮现出一丝兴味:“说来听听。”“前两年,吴总督的修缮之事,确实进展顺利,但却丝毫不得当地百姓称赞,以至于他们在吴总督逝世后,并无任何触动。在臣详尽调查后,终于得知:去年,吴总督为了疏浚下河,不惜让百姓大规模迁移,最后疏浚未果,引发洪涝,导致多处地区的田产、坟冢被毁,游民陡增。”皇帝闻言,拧眉沉声道:“朕倒未曾听他上报过此事。”但他语气并无意外,一般官员执行圣命,也会如吴忠做派,报喜不报忧,除非惹出大祸,实在兜不住才会上报京城。去年开始,运河修缮之事进展缓慢,本就令皇帝不乐,吴忠定然会尽量挑些好事上报,这些不算大的祸事,能瞒则瞒。“但吴总督犯的事,并非只此一件。“蔺昭淮将他调查所得娓娓道来,“陛下应该也曾疑惑过,为何运河工程,前两年执行得很好,去年开始却陡转直下。臣详尽调查后,才知,原来前两年的诸多事务,吴总督是交给他的长子吴方漠去做,但从去年开始,吴方漠没有接手此事,而是吴总督自己上阵,最后便成今日这般。”

一开始,蔺昭淮便好奇运河之事,为何有此陡转。他深知,皇帝也绝不会忽略此事,那么,此事他定要查个明白。

蔺昭淮与林慕商讨过,吴忠确实是一个死读书的迂腐之人。当年,皇帝只是看他品行刚正,不会有贪污腐败之举,加之立国未久,朝中人才不多,才派他南下金陵修缮运河。

本来皇帝以及朝中群臣,对吴忠并无太大期许,但他一到金陵,便将此事办得如此漂亮。

着实有些不对劲。

蔺昭淮特意去查阅运河资料,并去知情人那里询问,果然,将事情办得漂亮的不是吴忠,而是背后操劳此事的吴方漠。这也能说明,为何吴方漠一介小小举人,能轻易与知府等地头蛇平起平坐,共谋大事。因为,当地官员、世族豪强,他们定然也知晓此事,自然对吴方漠客气。

皇帝并非不了解吴忠的秉性本事,他咀嚼一番后,已然信了大半,追问道:“你有何证据能证明?而且,吴方漠为何去年开始,便不愿插手此事?“吴总督并未刻意隐瞒此事,上及当地知府等官员,下至商贾百姓,他们其实都是知情人士,皆能作证。”

毕竟,吴方漠是吴忠长子,他为父亲尽力操劳,天经地义。吴忠自然不会刻意瞒下此事,否则倒显得自己心虚。

但天高皇帝远,京城的皇帝没有特意打听,怎会知晓此事。不过,金陵当地人绝对一清二楚。

平日修缮运河,少不了与地方官、普通人打交道,那些人自然清楚,与他们交涉的是吴方漠,而非吴忠。

故此,在吴忠逝世后,当地人丝毫没有触动。修缮运河与他们而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但他们也清楚,此事实际操刀人是吴方漠。而决策错误,害得他们流离失所之人,才是吴忠。

所以当地人,怎会为这样一个庸官悲伤?

回答完皇帝第一个问题,蔺昭淮继续回答道:“至于去年,吴方漠没有插手此事,应该不是他之所愿,而是…吴总督自己要求的。”听见蔺昭淮又一次语出惊人,皇帝挑眉,插话道:“这又是何故?”“因为,按运河修缮进度,去年年底应该就能完工,吴总督自然要在最后关头,自己上阵,好揽下…所有功劳。”

“看来,朕倒是错看此人了。"皇帝讽刺一笑,“所以,是吴方漠不愿被埋没功绩,不愿当地百姓受一个庸官错误指挥的迫害,才决定联合当地官员,扳倒自己父亲?″

皇帝这样一说,倒显得被杀的吴忠罪有应得,而联合自己妹妹害死父亲的吴方漠,才是情有可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