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1022章 年礼收不停,盛情难却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2章 年礼收不停,盛情难却啊(2 / 3)

的路,李龙乐了,这应该是王明军组织的,搞得挺好啊。

卡车开到连部的时候,王明军和大老陈两个已经到了门口了。

李龙急忙让司机师傅停车,他下来和两个人握手,笑着说道:

“连长,老陈大哥,你们的战斗力强啊,这雪清得多好,这么远……”

“那是真费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了。”王明军笑,老陈就在边上解释,“这几场雪你也清楚,下的太大。好在冬天没啥事,只要一下雪,连长就组织人开始推雪,就当是锻炼身体,带着锻炼队伍了。”

李龙心说现在大老陈的觉悟和语言水平顶得上连长了。

进了连部,王明军才抱怨起来:

“团部分了清雪机,那玩意儿清起雪来真是利索!但就一台,把连部的雪清了,然后就被就近的连队抢着借走了,我们这些离得远的连队,根本轮不上……买又不知道在哪里买。要是有这么个机子,我们这边也就省事多了。

这大冬天的谁不想在屋子里烤着火磕着瓜子,那清雪也是不得不出来……”

“清雪机的话,我倒是可以给你搞一台。”李龙心说这不巧了嘛,“过完年你到我那里去,我给你搞一台。”

“你能搞到?”王明军眼睛一亮,直接拉着李龙的胳膊说道:“真的假的?就是那种带在小四轮拖拉机上面的?可以把雪卷起来的?”

“嗯,就是那个,奎屯农机厂的嘛。”李龙没好意思说是自己设计的,“我和他们关系不错,给我们队里弄了一台,给山里牧民搞了两台。你们要的话,我带着你们去拉。”

“去奎屯拉?那有点远啊。”大老陈有些顾虑。

“不去奎屯,石城拖拉机有他们的代销点。”李龙说道,“去那里拉就行了。”

“那没问题啊!别等年后了,我看这天气,过年这几天就得有一场大雪——你拉这皮子先走,今天下午我就跟着去县里找地方住下,明天一早找你,然后把清雪机拉回来怎么样?”大老陈这方面比王明军还积极,立刻问连长,“咱们跟个拖拉机过去,直接开回来……”

王明军点点头说:

“行,肯定行,那这清雪机多少钱?”

“两三百吧。”李龙笑着说,“几张黄羊皮的价钱,不贵。”

“嘿,那可太好好了。”

这事就这么敲定下来。

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会儿天,李龙就去和大老陈看皮子,算价钱。

“年前下大雪,黄羊一群一群从附近沙窝里往南跑。一开始是连队组织打猎,到后来民兵训练完了,那些职工直接借枪到沙窝里自己去打,连队也没怎么管。反正借枪,那就用皮子来还,这皮子就越积越多。”

大老陈打开库房,一股子骚臭的味道传了过来,李龙后退两步,说道:

“老陈哥,你这库房得有一个星期没开门了吧?”

“哎,太难闻了,谁都不想进来。我们就想着你赶紧过来,把这皮子收走,我们也就安生了。”都不是外人,大老陈也就实话实说。

“看看登记本,全皮二百十六张,残皮情况不一样,总数是四百八十五张。”大老陈说道,“主要是黄羊皮,还有小部分的马鹿皮和一些狐子皮,兔子皮有个近千张吧。”

“那就看看吧。”李龙和这边关系好,但例行的公事还是要做的,一张张皮子从库房里过了手,估摸着价格。

等全都看完,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过完手,大老陈那边就已经叫人把皮子装上了车。

“全皮均价八十,残皮质量不等,咱们自己人,也不多说了,均价五十五,剩下的狐子皮,大小全残不论,一张四十,兔子皮一张三块,一共四万六千八百五十块钱。”李龙给了一个总价。

“行,没问题。”大老陈咧着嘴笑,这个价格远超他和王明军心理预期,肯定是没问题的。

“那咱们去财务上,签字结账,你还得给我一张条子。”李龙说道。

“走走走。”大老陈是司务长,这玩意儿就归他管,搬皮子的事情交给别人,他带着李龙去开票。

“指导员呢?”在司务长室里,李龙问道。

“休假去了。”大老陈一边开票一边说道,“每年冬天过年,指导员基本上都要回老家过年。”

“咋不把家里人接过来?”李龙好奇的问。

“来过,说不适应,又回去了。”大老陈开好票交给李龙,笑笑,那笑意里带着嘲讽,“八成是嫌咱这地方落后呗。”

李龙没再说话,把钱一沓沓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来,放在桌上,让大老陈清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

实话实说,连队所处的位置已经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了,说落后是正常的。

兵团的职工一代代人把这里建设成了园小镇。最开始他们进驻的时候,那才叫荒凉,不说一毛不生,只能说不适合人类居住。

这些职工用了半生时间,把这里建设成适合人居住的居民点,对比以前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这种改善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也是他们亲身能体会的。

所以那些没经历过这里情况变迁的人直接一句落后,在他们眼里,相当于把他们的努力全都抹没了。

那怎么能共情呢?

我们不知道这里落后吗?但以前呢?这里改变已经很多了,虽然现在还很落后,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所以,嘲笑,就让大老陈很不爽。

李龙没说话,他是过来人,可能看事情更通达一些。毕竟这是个角度站位的问题,他肯定乐意站在大老陈的角度上,因为这种发展建设有他的一份努力——就北疆来说。

但人家不喜欢这里,也很正常,毕竟从口里过来到这沙窝跟前,心理有落差是难免的。后世那么多从口里考到北疆的公务员事业编,来了不到三个月就跑路了,不是一样?

和心理预期相差太大,会受不了的。

钱付清,大老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