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35章 观李翊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合,颇得孙吴之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5章 观李翊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合,颇得孙吴之法(3 / 5)

下令乘胜追击,趁夜劫营。

左右人进言:

“胡骑剽悍,今日败了一阵,必有准备,未可轻进。”

李翊按剑叱曰:

“吾奉刘将军令征讨辽东,其以豺狼之势沮王师耶!”

“今晚我夜观天象,见有狂风折辽东军旗,此为吉兆。”

“此战,我军必胜。”

“败其主力之后,可尽驱入襄平城中。”

“如此辽东尽入吾彀中矣!”

于是,下令三军衔枚夜进。

是夜大风,李翊命军士持火把,鼓噪而进。

韩忠今日败了一阵,又折了柳毅,正是苦恼之时。

忽闻得寨外喊声大作,惊问何故。

左右答曰:“李翊趁夜来劫营了!”

韩忠大惊失色,只得披挂上马,仓促应战。

李翊按剑压阵,亲自督战。

众将士急攻韩忠大寨,然后天价放起火来。

韩忠大败,领着败兵奔入襄平城中,闭门坚守不出。

公孙度见韩忠回,急问战况如何。

韩忠面露羞惭之色,拜道:

“……厉害,好生厉害!”

“李翊之略,果不虚传。”

“是役也,非惟折我大将柳毅。”

“翊军夜举火如星,旦列阵似雪。”

“吾士卒望之,未接刃而弓矢坠地者十之二三。”

“末将与之交锋,亦是三战皆败。”

“今三军堕气,闻翊旌旗辄股栗,孰敢复战?”

韩忠不禁感慨,他们自离了中原来到辽东,专门欺负这里的土著。

可谓睥睨一时。

而当再对上中原军马之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有点跟不上版本强度了。

或许这就是低端局虐菜虐多了,不知道该怎么打高端局了吧。

尤其李翊,一日之间,连战两场。

其用兵之急促,实韩忠用兵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

公孙度蹙起眉头,沉吟许久,慨叹道:

“不想李子玉用兵竟有如神助!”

众人问公孙度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放弃襄平,暂时往高句骊人那里去避祸?

这是一个务实的建议,只要他们毁了襄平城,逃到高句骊那里去。

李翊此战就是徒劳无功了。

毕竟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李翊不可能再继续深入去高句骊了。

公孙度考虑许久,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吾自起兵以来,东征高句骊,西征乌桓人,威震海内外。”

“辽东之民,无不畏我。”

“今若弃襄平,而走高句骊。”

“孤难道不会被辽民耻笑吗?”

公孙度到底是放不下当了这么多年“东北王”的自尊心。

还是决定坚守襄平,跟李翊拼一拼消耗。

于是下令死守城池,闭门坚守不出。

李翊乃命大军将襄平城围住。

由于兵少,李翊担心围不死,让公孙度侥幸逃脱。

遂命人在城外,四面挖壕沟。

如此一来,城内之人便不容易逃走了。

大军便这样围了襄平城一月之久。

时值春末夏初,天降大雨。

一连下了半个月,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竟将整个中辽郡都给淹没了。

于是征辽兵皆心中生惧,唯恐没于大水之中。

众皆行坐不安,遂纷纷入帐,告李翊道:

“如今雨水不住,营中泥泞不堪。”

“不妨将大营迁至高处,好避洪水。”

李翊大怒,叱道:

“捉公孙度只在旦夕,如若移营,敌军便有了防备。”

“我大军一月努力,尽付东流矣!”

“如有再有言移营者,立斩!”

众人只得喏喏而退。

李翊为防止众人继续抱怨,便亲自将自己的帅帐移到低处。

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由于地面潮湿,李翊的鞋子里尽是泥水。

众兵士感念李翊之德,遂纷纷不再抱怨。

是日,麋竺运粮船至。

李翊忙问麋竺道:

“向者别驾运粮至辽东属国时,来去两月。”

“今日我大军行至更远处,别驾如何不过一月有余,便将军粮送到?”

麋竺乃解释道:

“只因会逢霖潦,大水平地数尺。”

“我运粮船队无须登陆,直从辽河口入,便能行至襄平城下。”

众人听罢,无不惊叹。

难怪麋竺的船队这次如此之快,原来他们连着陆都不需要了,直接便将船队给驶进内陆了。

这辽东的气候,可真令人感慨。

就连李翊心中也在暗忖,难怪古时东北开发如此之难。

就这鬼天气,有哪个封建统治者愿意在这里折腾呢?

回到温暖的南方不香吗?

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状态积存下来。

由于蒸发量少,春天的降雨也跟着少。

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

而凌汛又都是沿着河水发洪。

导致有河的地方涝死,没河的地方旱死。

这也是刘备十分反对在辽东大举用兵的主要原因。

在刘备看来,即便你收复辽东,把这里的土地给开垦好了。

但依然需要通过海路,才能把这里的物资与兵源给输送出去。

否则即便你田地种的再好,靠着陆路运输,也得走过一个长达四百里的辽西走廊。

莫说刘备,

试想谁愿意如此折腾,越过无人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平辽东呢?

李翊此战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万一失败,这些年积攒的名望便可能一扫而空。

所以这段时间他的脾气也很不好,经常发怒批评属下。

据下人回忆,他自侍奉李翊以来,未尝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