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42章 刘表僭位楚公,李翊发明饺子,使昭姬归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2章 刘表僭位楚公,李翊发明饺子,使昭姬归汉(2 / 5)

赠其金银锦缎,力劝蔡瑁明日在大会上时,多多美言两句。

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蔡瑁分析当前局势。

“目今刘备侵吞河北,窥望燕代,压制辽东,淮南为其驱使。”

“青冀徐三州铁板一块,若再得荆州……”

蔡瑁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作为刘表的大舅哥,荆州四大世家之一。

肯定也是不希望被刘备给兼并掉的。

但考虑到刘备如今的实力,会不会向他服软也不失为一明哲保身之策呢?

烛火映着蔡瑁抽搐的面皮,接着问道:

“倘刘备怒而兴师,为之奈何?”

满宠即躬身,正色答:

“届时魏公当与荆楚进退!”

蔡瑁深吸一口气,犹豫半晌,总算下定决心。

“……满使之意,瑁已明了。”

“只是不知需要我做些什么?”

蔡瑁认真地问道。

满宠当即为蔡瑁讲清楚明日需要他说服刘表。

不是让刘表接受曹刘同盟,而是要让蔡瑁努力说服刘表接受“楚公”的称号。

为何?

刘表是个什么人物,曹操又不是不知道。

典型的两面派,喜欢作壁上观,不让荆州下场。

所以即便促成了曹刘同盟,曹操也不指望这同盟刘表能出多少力。

可如果刘表接受了楚公之位,性质就全然不同了。

刘表也成了“僭越”的一份子,你只能跟曹操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再想划水,是绝对行不通的。

这便是曹操所打的如意算盘。

次日,

满宠奉曹操命,携楚公玺绶入襄阳,进言曰:

“今刘备跨青、冀、徐三州,拥甲百万,虎视中原。”

“河北袁氏已灭,刘备必吞江南。”

“曹公镇河南,与荆楚互为表里,唇齿相依,”

“理当同心协力,共抗暴政。”

满宠上来便直抒胸臆,阐明了自己此来就是奉曹公命令,来找刘表结盟的。

“刘备以疏宗称王,公为宗室何得不王耶?”

“然魏公以为,我等身为汉臣,理当承汉爵。”

“故魏公愿与明公共分其地,表奏天子,封君为楚公,永镇江南。”

说罢将大印献上,侍从接过,奉给刘表。

刘表抚印沉吟,未即应答,然目中却有喜色。

蔡瑁见此,果断出列,朗声说道:

“主公!”

“刘备者,世之枭雄也。”

“李翊者,诚奸诈之徒,比张仪更为无耻。”

“此前许诺主公以豫章表奏之权,敷衍了事。”

“孙权侵占庐江,刘备也坐视不理。”

“他刘备也不想想,若非我荆州每年向徐州输送大量粮食。”

“刘备何以灭袁绍?”

“当初若不是我荆州出售艨艟斗舰给徐州,徐州又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一支横行湖海的水军?”

“如今刘备已平河北,早晚侵吞江南,明公不可不慎,不可不防呐!”

虽说蔡瑁是受了曹操的好处,才这样说话,但说的也确实是在理。

李翊当年效仿张仪,连番戏耍刘表这个楚怀王。

卖了战船,送了艄公水手,交易了百万斛粮秣给徐州。

结果连江东半寸土地都没有得到,这件事几乎被荆州人视为是一种奇耻大辱。

以至于楚公之号按在刘表身上,竟显得都有些讽刺。

不过刘表本人对蔡瑁站出来的发言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刘表这个人是真的有野心。

比如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主持的祭祀天地活动,住所、服饰、车辆都有僭越的行为。

刘表曾经还让避难于荆州的朝廷雅乐郎杜夔,为他演奏天子雅乐。

但遭到了杜夔的拒绝。

他认为这是天子所用的,臣子不能享用。

更有意思的是,

刘表自己想当皇帝,反而向朝廷举报益州牧刘焉违规,有不臣之心。

不知他是担心刘焉抢先称帝呢,还是因不能阻止刘焉。

反而从刘焉处得到启发,也开始有了非分之想。

如今有野心的刘表见刘备率先一步称王,内心里是非常不爽的。

同为汉室宗亲,为什么刘表、刘璋不敢称王。

因为他们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人。

而刘备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西汉王裔,不能在东汉称王,这是东汉的潜规则。

刘备率先打破了这个规则。

虽然他确实有这个实力,可还是引起了刘表的极为不满。

主要是此前在与刘备的外交之中,刘表一直都是吃亏的那一方。

使得刘表坚信,与刘备合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早在刘备称王之时,刘表就专程遣人去送贺礼去徐州。

表面是为了称贺,实则却是在试探曹操的反应。

毕竟天下唯一有实力抗衡刘备的就是曹操,刘表要看曹操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而最后的结果也没令刘表失望,曹操果然受到了刺激。

在刘备称齐王后不久,就称了魏公。

曹操的反应,令刘表又惊又喜,当时便对蒯越等人说道:

“吾料曹使,久不将至荆州。”

今日,果应刘表先前之言。

“表德薄智短,实不知是否该继楚公之位。”

“未知诸公以为如何?”

刘表当然不会把我要当楚公这句话给写在脸上,只能通过言语暗示。

你们快点儿盘点我的功绩,劝我称楚公!

主簿蒯良冷笑一声,直言利害。

“曹操许公楚爵,实欲使我与刘备相争,彼坐收渔利。”

“且刘玄德仁义著于四海,若我背盟,荆州士民又如何看待明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