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4 / 5)

困难,李翊才不敢将它拿出来。

太容易被周边诸侯抄作业了。

彼时袁绍雄踞北方,骑兵部队强大。

李翊只恐发明出来后,反为袁氏做了嫁衣。

率先拿出高桥马鞍和双马镫,也是一直藏着掖着。

只为在仓亭战场上,这种极为关键的战役中拿出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那场战役过后,几乎每个诸侯的战马都给配上了双马镫与高桥马鞍。

毕竟这些东西不像配重式投石机,用完了就拆。

它们的使用太广泛、太频繁了。

如今的老刘,不仅得了大半个冀州,还收复了幽州、辽东。

战马资源可以说是根本不缺,甚至可以说是众诸侯中马最多的。

最没马的就是孙权。

既然马匹资源是最多的,那么拿出马蹄铁后,获益最高的自然也是齐国。

所以李翊这时候拿出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刘备将马蹄铁拿在手中,反复观摩,又问:“何以用?”

李翊答曰:“将马蹄钉在马掌之上即可。”

刘备观摩许久,抚而叹道:

“铁矿难得,遍饰马蹄,岂非奢费?”

李翊当即回道:

“一马覆铁,可增三载之用。”

“千骑装之,可省万金之费。”

“又何惜焉?”

诚然,马蹄铁何时发明的一直饱受争议。

但能确定的一定是,马蹄铁发明之初,一直运用不广泛。

毕竟古代的冶铁技术不发达,又是国家的垄断资源。

生产农具刀枪尚且不够,还要给马儿穿两双鞋子。

的确会使很多统治者望而却步。“

“河北钜鹿,铁山如林,臣已遣工开凿。”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曹氏邯郸,冶坊昼夜不息,此天赐王业之资也!”

“此战若胜,割赵地取铁,必得巨万。”

刘备大喜,即命人先按照李翊提供的样本,打造五千副。

给幽州骑装了再说。

随后邀李翊饮酒叙谈,两人聊了半日。

于次日清晨,李翊接着出发,奔徐州而去。

由于关羽是率大军出发,虽是先走两日,但不如李翊轻车简行快。

李翊先至徐州,诸葛亮亲往见之。

与刘备一样,诸葛亮对李翊会出现在徐州同样感到震惊,问道:

“丞相身兼北方军务重任,怎会突然来徐州?”

李翊解释道:

“北方事务,吾已安排妥当,不会出错。”

“翊窃度之,曹贼或诈称北线之兵,实欲图我徐州。”

“故不辞星夜,亲临察势,以筹战守之策。”

孔明微微一怔,叹道:

“丞相之所想,与亮相同。”

“亮亦觉曹操想要将主战场选在东方,而对北方则是以防守为主。”

整个曹营军事能力最为杰出的,当属曹操本人。

而曹操却选择了留在北方,何也?

必是想由他亲自来抗住李翊的攻势,好为东线、南线的战场拖延时间。

毕竟曹营之中,唯一能够跟李翊掰掰手腕的,只有曹操了。

曹操还与李翊共事过,对他的用兵习惯与行事风格相对熟悉。

“……嗯,孔明且随我来。”

李翊执孔明之手,拉他去驿馆。

驿馆中站满了人,都是相府中的科研人员。

李翊一一为诸葛亮介绍。

“此皆随吾多年之匠作学士。”

“……孔明啊,汝虽与吾相交未久,然吾深知卿巧思绝伦。”

“卿在徐州数载,当知吾所创制诸器否?”

诸葛亮连连颔首,“丞相所制之器,亮已观之。”

“其构造之精妙,实在令亮汗颜。”

诸葛亮是打心眼里儿敬佩李翊。

甚至觉得,李翊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容貌甚伟,才华出众。

谦逊有理,善于巧辩。

能治农、能掌兵、能定战略方针。

还能发明实用的工具。

并且,自己也跟李翊一样勤勉精进,事必亲躬。

在读了李翊的《征辽出师表》后,诸葛亮对那句:

——“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简直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反复研读,时时感慨,这不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同时,诸葛亮也隐隐能够察觉到。

李翊非常器重自己,是有意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虽然常有人猜测将来会是庞统接李翊的班。

毕竟庞统同样能力出众,而且还当过李翊的功曹,是李翊的学生。

怎么着也得有个先来后到,比诸葛亮优先级高不是?

但面对世人的揣测,李翊对此却回复说道:

“士元之才,经天纬地,固一时之杰也。”

“然治大国若烹小鲜,非惟才高,更需气和。”

“昔子产治郑,宽猛相济,此其宜也。”

“彼临大事而少容物之量。”

“性疏阔,而乏朝乾夕惕之勤。”

“大事不可轻付,尚需坐观时变,再察后效。”

李翊先肯定庞统的才能,又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

当然了,硬要说庞统接替不了李翊也不至于。

只是李翊性格严谨,有更好的存在自然追求更好的。

他绝不会把自己,还有大家一起努力建设起来的基业,轻易托付给他人。

不过也有人猜测,李翊说这话,就是在勉励庞统。

希望他能够砥砺自己,持续进步。

毕竟他还年轻。

李翊虽然否定了庞统,也并未言明谁能够当他的接班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翊所提到的“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