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入无人之境。
战至兴处,又拔剑乱砍。
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一连斩杀十余名裨将。
蔡阳见势急,亲率亲兵围堵。
两军混战,自辰时杀至未时。
于是各自收兵少歇。
蔡阳回到大营,卸下盔甲,有些疲惫地叹道:
“……人言拳怕少壮,这赵子龙确实有些气力。”
今日交战,虽勉强战了个平。
但蔡阳能明显感受到自己有些力有不逮,身子骨已经适应不了高强度作战了。
副将在一旁提醒道:
“赵云白日厮杀一战,恐晚上还要来。”
蔡阳一惊,被副将这么一提醒,才发觉好像赵云真有可能要夜袭。
今日厮杀一天,他已疲惫不堪。
若赵云晚上好来,那他这把老骨头可有得受了。
正说时,小卒来报,齐军趁夜前来劫营。
蔡阳闻之,无奈只得披甲上阵,率军迎战。
双方点起火把,挑灯夜战。
从傍晚杀至天明。
直杀得尸骸枕藉,血流漂杵。
赵云见日晨兵疲,乃喝令军士结阵,缓缓而退。
蔡阳因伤亡过重,自己也身披刀枪十数处,不敢轻进。
也下令勒兵回营。
是役也,蔡阳军折损士卒三千余,失辎重车仗数十。
赵云虽小胜了一场,然军中亦有损伤。
两军乃各守大营,暂罢兵戈。
是夜,赵云又与公孙续商议:
“蔡阳确实颇有勇力,麾下部众,亦为曹军精锐。”
“昨日交战一天,虽胜他一场,然我军亦折裨将六人。”
“长此下去,纵然取胜,部众亦必伤亡过重,不能复战。”
“绍先有何高见,助我破敌?”
公孙续未及回话,人报诸葛军师遣人过来劳军了。
赵云即率众将出迎。
诸葛先生不愧是三国第一奶妈,战端方启。
立马便为前线的赵云军,置备了美酒三千瓮,羊百头,牛五十头。
赵云大喜,连连谢过。
一面使人重赏来使,一面又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使者又单独找到赵云,对他说道:
“在下此来,除奉命劳军之外,另有一新制之器,助将军破敌。”
言讫,领赵云观之。
这新制之器,正是李翊此前托诸葛亮发明的损益连弩。
弩身以坚木为体,机括以精铁为骨。
弦张如满月,矢匣可容十矢。
匣上刻“损益”二字,取《易经》“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之意。
使者耐心为赵云解释道:
“孔明先生奉丞相之命,监制此弩。”
“费时一月,总算制成。”
“此弩,轻捷可负于马,迅疾犹胜弓矢。”
“共计三百副,以助将军破敌。”
虽然生产的不多,但赶上战事爆发,诸葛亮也急着实验。
便迫不及待地命使者给前线的赵云送去,看看它在战场上的威力究竟如何。
赵云乃令部曲试射,一弩十矢俱发。
声如雷霆,矢去似电。
顷刻间靶垛尽穿,射满。
众将士皆惊,呼为:“李相连弩。”
这相当于是古代的霰弹枪了。
一次射十发,完全可以弥补军队数量的不足。
于是赵云乃选精锐之士,配了这三百副损益连弩。
公孙续乃言道:
“有此神弩,来日当诈败,以埋伏之计胜敌。”
“待蔡阳入吾彀中,以连弩射之,贼不难破。”
赵云沉吟半晌,道:
“昨日厮杀一日,我军更占上风。”
“来日再战,蔡阳见我兵败,岂不生疑?”
“况其为军中老将,必知兵法。”
“见地势掩映,未必便肯追。”
公孙续乃问:“那子龙有何妙计?”
赵云暗想,他随李翊征战多年,平日李翊对他言传身教。
此时此刻,若换作是李丞相他会怎么做呢?
赵云来回踱步,见着运粮兵,推着李翊所发明的木流流马,立时有了主意。
“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蔡阳矣!”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双方针对粮食的斗智斗勇永远是最多的。
于是两人商议,由公孙续携一支运粮队,出去诱敌。
公孙续领兵去了。
赵云又令军士于路撒下参石、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蔡阳次日引兵搦战,赵云不出。
又见齐军寨外多有铁蒺藜,排设鹿角,暗想:
“沛地据下邳不远,粮食供应及时,若齐军打算长久为战。”
“于吾军绝非利好。”
乃分派哨骑,去打探齐军的粮道。
哨骑报说:
“在蕲县见着一支齐军运粮队,正用木流流马搬运粮草。”
蔡阳乃道:
“齐国的李翊发明了什么木流流马,齐人用它押运粮草,事半功倍。”
“老夫奉曹征南的命令,来斩赵云。”
“若被赵云困在此地相持,无颜回去。”
于是,便点了三千精兵,打算趁夜去断齐军粮道。
初更时分,引兵望蕲县而去。
果然见着三百来个齐人,在那里用木流流马,装载粮草而行。
蔡阳乃大呼一声:
“杀贼!”
魏兵一声喊起,全军冲杀。
蔡阳一马当先,抢在前面拦住。
齐兵见魏军至,并不恋战,弃粮车而走。
正常情况下的劫粮,一般都是直接烧毁粮草。
我得不到,敌人也不能得。
如果直接抢夺,很有可能使敌军反应过来,派大军抢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