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拱手表态。
虚心接受老会长的叮嘱,保证绝对不会跟顺国朝廷勾搭,未来全力配合朝廷在印度的战略。
更有很多人现场赌咒发誓,谁坏了规矩就天打五雷轰,出海就沉船。
商人的品格未必会有多高,但眼界和格局达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既有地位和财富,就会有各种禁忌和红线。
就算是地下的黑老大都有绝对不干的事情,更何况这些浙江商人是大明朝廷的民间代理人。
大明朝廷的直接政策提醒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根本。
陈家的会议结束之后,与会的商人各自回家,立刻就向外发请帖,在自己的家里再召开聚会。
将自己已经确认的提醒,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转达和强调。
大明朝廷对待顺国和印度的直接态度,也在这样的商人聚会上迅速流传开来。
绝大部分商人都直接停了现有的印度贸易。
很多商人都接受了陈伟志传下来的建议,停了贸易之后就开始筹钱丶囤货丶订船,等待朝廷在印度的进一步动作。
朝廷要在印度开战,就是搞航运的商人再次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不愿意冒险的商人,也在朝廷官营产业的提醒引领下,将自己原本在印度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欧丶非丶美洲。
天工十七年六月一日很快就到了。
外有大明海军在印度东西海岸线上的持续巡逻打击,内有商人内部的圈子交流。????大明朝廷和藩属国与顺国的正常贸易已经基本断绝了。
印度沿海的孟买等几个重要港口,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本来都是天下各色人等汇聚的地方。
这些城市的街道上,本来随时随地到处都是人,比肩继踵,人山人海。
但是自大明朝廷下令之后,只过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这些城市的街道就几乎完全空了。
大量的搞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店铺直接关了门,仍然还开着门的店铺也变得门可罗雀。
走私商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直接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只剩当初的零头。
本来,典型的大规模走私活动,通常都是要利用合法的贸易活动当掩护的。
把非法的商品,没有交税和检验的商品,藏在大宗合法商品之中入境。
现在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几乎断绝了,掌控制海权的大明封锁了印度的出入口,禁止任何船只进出印度沿海。
走私路线没了大规模正常贸易的掩护,绝大部分都直接停止运转了。
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陆路转运,从缅甸甚至中亚地区,用传统的畜力车辆拖运。
效率降低了几个数量级,成本也直接拉高了几个数量级。
再加上大明商人内部流传的消息,现在只有格外头铁的人才会继续搞走私。
主要是顺国人和其他不归大明管辖的少数国家的商人。
德里城此时倒是变得更加的热闹了。
李策凌在德里城专门划了一块地,准备恢复传统模式的手工业生产。
李策凌下了圣旨,召集整个大顺境内曾经的手工业工匠,将他们在德里城集结起来,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
以前李策凌准备在德里搞大明式的大工业生产,意识到无法完成之后就基本停止了。
当时建设的厂房和空间,正好用来搞传统手工业。
不得不说,李策凌的规划确实起到了效果,就和秦汉时期将工匠集中起来搞生产一样。
老工匠和新工匠们集中交流,倒也很快就开始恢复传统生产模式了。
因为印度内陆的交通太差了,大明的商品没办法完全深入到所有地方,很多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工匠。
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业炼铁方式。
印度又有一个全世界品质最高的铁矿,有几乎就是纯四氧化三铁的铁矿。
所以印度早期搞铁器的难度想着比较低。
将这些偏远地区的工匠招来,与曾经当过工匠的老人合作,再加上朝廷和俄国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不算难做。
只不过,在所有的参与人员自己看来,他们现在搞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垃圾。
不但成本远高于大明货,质量还远低于大明货。
越搞越是没有自信心。
这其中甚至也包括大顺皇帝李策凌自己。
习惯了工业国家直接供应的产品之后,回到农业时代对应的自给自足式的手工业。
就像是从繁华大都市回到与世隔绝的山村。
李策凌早就已经决定,不会接受大明皇帝的命令,也肯定不会主动去顺天府请罪,那等于是自投罗网。
这些天都在专心盯着海上贸易的变化,以及本地的手工业生产恢复。
李策凌很快就发现,自己准备做的事情没有自己当初想的那麽简单,大明朝廷对海洋和商业的控制力量远超他的想像。
自己当初以为,商人为了谋求利益,肯定会主动想尽一切办法,继续来搞走私和贸易的。
结果大明皇帝一道旨意下来,大明的商人真的不来印度了。
不管是商人自己不想来了还是真的来不了,都说明大明朝廷真的能控制住这种涉及利益的事情。
李策凌不是很明白,大明朝廷为何有这样高的能力?
其实这就是传统古典国家,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行政效率差异。
工业国家有足够高的财政收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分子,还有足够强的通讯手段,管控能力自然远超古典国家。
现在走私活动几乎断绝,剩馀的少量渠道也变得不稳定,而且成本异常的高昂。
也就走私抗生素这种神药仍然有意义。
印度的手工业恢复又是如此的困难,工匠手搓出来的东西李策凌真的没眼看。
李策凌内心深处对这场战争的信心越来越微弱了。
但是力测量表面上却只能继续强撑,还亲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