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当局者迷了。
为了自己的潜在利益,违背大明皇帝的意志,自己那是在找死啊。
朱靖城赶紧对着曹振东拱手:
「多谢曹将军提点,是在下愚钝了,现在明白应该怎麽做了……」
曹振东不光点醒了朱靖城,也点醒了其他的藩国将领。
想要借着朝廷大势,给自己谋取好处,并没有什麽大问题。
但不能在皇帝不支持的方向上搞,特别是不能做皇帝反感的事情。
那样真的被皇帝发现了,就真的死路一条了。
于是现场的将领和参谋们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开始支持对印度是实施反向焦土战术了。
这个战术不是今天想起来的。
持续对峙的这几年里面,参谋部早就讨论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策略计划,现在实际开战之后有选择的实施而已。
印度战区总督刘彪一直没有怎麽说话,看着下面商量完了之后才开口拍板定调:
「我大明混一天下的大势已成,闯贼纵然有万般计策和阴谋,也已经无法对抗此浩荡之势。
「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要稳扎稳打,按部就班的前进,就能拿下整个印度。
「若是意图建奇功以扬名,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不是圣上想要看到的。
「曹将军所言有理,就以此计为基础,讨论和安排具体的作战方略吧。」对于刘彪而言,在这场必胜的战争中,当上这个战区的总督,国公的位置已经十拿九稳了。
同时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继续进步了。
除非本人本来就是外姓藩国的国王,否则外姓功臣是不可能生前封王的,最多是死后享受郡王待遇。
到了刘彪现在这个层次,已经不需要再用奇谋来换取名利了,求稳就是最好的选择。
甚至为了防止被皇帝猜忌,自己还应该再稍微表现的残暴一点,不要在地方和战场上留下太好的名声。
所以刘彪也专门强调了稳扎稳打,同时也支持老上司曹振东的建议。
方向确定之后,后续的战术就简单了,同样都有现成的预案,只要根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即可。
印度战区军队接下来的任务,是摧毁印度的一切。
在沿海适合建设港口的地方,建设更多的临时军用机场,将飞机和各种炸弹分散部署出去。
开始执行对印度内陆地区有生力量和资源的摧毁。
对于仍然被顺国控制的几个重要港口,比如说印度西部海岸线上的孟买港,刘彪也直接放弃了强攻的设想。
改为堑壕加铁丝网围困,破坏经过城市的河流水源,飞机空投炸弹和燃烧弹,摧毁城市守军的意志和粮草。
耗到孟买等港口城市的守军无法坚持,不得不主动出城投降为止。
塔什干和印度地区的战争正式开始的时候,欧洲和天方战场上在差不多的时间正式交火了。
其他战场上的战争烈度从一开始就比较猛烈,远远超出了印度等地区的规模。
因为印度战场是比较孤立的,可以相对独立的实施特定的战术。
欧洲和天方战区情况复杂,有许多比较关键的节点和战略要地,应该尽可能快速的夺下来,让己方的战略战术更加自由。
首先是波斯湾内部。
波斯湾南北两侧的海岸线,绝大部分都属于大明所有,但中间却有一段是奥斯曼占据的,将大明的海岸线分割成了两段。
奥斯曼控制的两河流域,是波斯湾周围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可以为荒凉的波斯湾南岸供应物资。
奥斯曼也能通过两河流域进入波斯湾地区,这更是大明不愿意看到的。
特别是朱简烜还知道这片地方也有丰富的石油,所以将其列为必须重点夺取和控制的地方。
所以在正面的战争正式打响之后,波斯湾南部和北部的大明陆军同时出动,在空军和海军的支援下南北夹击。
天上丶地上丶海上的进攻一起来,恐怖的爆炸和密集的子弹同时出现,奥斯曼在两河流域沿海地区的驻军直接被打懵了。
港口和城市的炮台直接被天下落下的炸弹掀翻,港口的守军在机枪和火炮的压制下根本无法抬头作战。
大明军队再次凭着巨大的火力优势和时代碾压,强行夺取了港口和海岸线控制权。
正面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三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赶路和纳降了。
奥斯曼的守军一部分在混乱中死亡,一部分在溃败之后向内陆地区逃亡,大部分还没有弄清楚情况,就已经变成了俘虏。
大明军队控制了海岸线之后,提前准备好的工程船马上出发,在陆军的保护下去清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道。
两河流域的这两条河,本来径流量就不算大,河道也不算深。
奥斯曼人还在顺国的建议下,在两条河道的下游河口沉入了大量巨石,形成了大量的暗礁。
现在稍微有点规模的内河船舶,都就无法正常驶入两河的河道了。
现在得先把河道扒拉乾净,才能利用河道输送物资,否则就要修铁路和公路了,那效率就实在太慢了。
在地中海方面,地中海东岸的奥斯曼南部边界地区,天方战区的陆军顺着海岸线由南向北进攻。
奥斯曼按照顺国的建议,对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南的这些土地,自认为非常难以防守的地方,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焦土战术。
放弃沿海的小型居民点,只保留规模较大的港口城市,维持城市后方的补给线。
大部分居民都迁入内陆地区生活。
大明天方战区的陆军在这里也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同样也没有贸然开始进攻奥斯曼的内陆地区。
不过不是和印度一样准备反焦土,而是将飞机集中抽调去执行另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
地中海战区提督纳尔逊有个计划,准备直接突袭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堡。
对于大明的将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