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袭击案在数十次反复休庭后,最终因被告那段足以加载历史的发言,以死刑立即执行告终。
行刑当天有上百人自发前去悼念,相关部门驱散人群,实际行刑时只有三个人在场。其中一人因行刑压力过大,事后辞职离开。
事后nhk拍摄了特别纪录片,记录了前刑警伏见鹿劫持东京塔广播系统,公开猫岛事件真相,引发全国性暴动与司法危机。
录像播出后,东京都内多地爆发示威,民众冲击警署、议员办公室及涉案企业。
警视总监引咎辞职,国会紧急通过《反暴力集团特别法》,解散23个涉事宗教团体。
最高检发布《刑事执法白皮书》,承认系统腐败,增设独立监察机构。
稻川会洗白上岸,成为一家正式且合法的金融投资公司,目前正在收购、投资各处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隐隐有成为财阀的苗头。
世界被小小地改变了一下,但又似乎什么都没变。太阳每天照样升起,照亮每一寸土地。
七年后。
社会派推理悬疑作家毛利奈以源玉子和伏见鹿为原型,出版了《天罚与樱花》系列小说。
上架后市场反响热烈,时至今日续集已经出到了第三部,同时卖出了电视剧和电影版权,电视剧已经成为国民热剧,第三部电影则在明年春节定档上映。
在发行五周年纪念日当天,毛利奈应海外出版商邀约,前往韩国签售。
是日下午,首尔e会展中。
四位评论家和出版商排座一行,毛利奈正坐当中,读者粉丝排队购买作品,现场请毛利奈签名。
限量签售结束后,就到了问答会谈环节。
评论家朴宰贤不了解这本书的原型背景,他替韩国书迷询问道:
“毛利老师,在我们书友圈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樱花与天罚》系列的最终章结尾,看上去有些突兀。但日本书友圈却认为最终章是神来之笔,甚至有传言说,最终章是被隐瞒的真相,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请问传言是否属实?您能为我们解答这个困惑吗?”
翻译员将其原话翻译,毛利奈举着麦克风,耐心听完,她回答道:
“是这样的,这部系列小说的原型是谁,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了。在新闻报道中,女主角死于暴乱、男主角则被判死刑。”
“但您的最终章不是这样。”朴宰贤捧眼接话道。
毛利奈点了点头:“对,因为我在写第三部之前,带着我的搭档兼坂孝太郎四处走访取材,仔细调查了一番事情的完整经过。
“所以您的调查结论是,两个人都还活着吗?”朴宰贤侧过身子,看向这位略显幼态的当红作家:“是什么让您做出这样的判断?”
“疑点有三。”
毛利奈竖起了三根手指:“其一,在nhk的报道中,源玉子被流弹击中,抢救无效死亡,;但我阅读过行动报告,现如今案件细节已经解禁,大家也可以自行去阅读。事实上,源玉子受伤是因为“金属破片’—当时,狙击枪子弹击中了金属地板,空腔效应溅射出金属破片,击中了源玉子的太阳穴,这就有了生还的可能性。”
“其二,法院行刑者户田泰仁并非其本人,而是由另一人代劳。其原因是户田泰仁长期吃空饷,将工作外包给社会闲散人员,以至于工作证上的照片并非本,而是外包的闲散人员内置。”
“行刑当天,为了避免吃空饷的行为暴露,户田泰仁依旧选择让大内置一代劳,试图继续隐瞒。最终,在行刑结束后,户田泰仁被内部开除,对外宣称则是“心理原因辞职”。”
“说回大内置一,此人曾是奥姆真理教成员,负责招募信徒。警方捣毁东京富士奥姆真理教分部后,他沦为社会闲散人员,曾经接受过伏见鹿的接济,他有能力也有动机帮助犯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人死后,遗体并未公开,既无照片留证,也没有书面具体记载。捐赠“和“政府火化|,但我一直没有找到相关手续文档。“
说着,毛利奈渴了,拿起桌边的小水壶,抿了一口热水。
翻译员语速飞快地翻译,书迷和记者逐渐流露出惊讶的表情。另外两名评论家低声讨论,觉得这处留白值得再出版一本小说。
朴宰贤想了想,伸手捋了一下额头发丝,让其贴合在发胶上:“但这也仅仅只是疑点吧?被金属破片打中,依旧有可能不治身亡;还有,一个刑务官怎么当着另外两个人的面,放跑重要的死刑犯呢?
毛利奈放下水杯,说道:“前一个问题暂日存疑吧,确实有这种可能,至于后面那个问题——”
她露出笑容,语气带着几分调侃:“我更倾向于犯人自己有能力逃跑,只是想不想跑而已。”
“涘,死刑犯有机会越狱的话,会选择不逃跑吗?”朴宰贤不信,也露出了商务微笑:“您说的大概是小说设置吧?”
“谁知道呢。”毛利奈模棱两可道。
朴宰贤觉得聊得差不多了,该进行抽奖环节,于是说道:“实在可惜,我还期待能听到更惊人的小说创作幕后故事——
“其实有一点我还没说。”毛利奈忽然说道。
“恩?”朴宰贤一愣,书迷们都竖起了耳朵。
光是刚才说的那些内幕消息,就足以引起他们无限遐想了。资深书迷都已经跃跃欲试,打算以此为素材写二次同人,玩个杀青梗。
“伏见鹿其实还有个妹妹,叫伏见樱子。”毛利奈一开口,就是重磅炸弹。
现场一片哗然,朴宰贤不得不维护秩序,示意大家别挤,等众人安静下来,他觉得气氛不错,就顺着问道:“然后呢?”
毛利奈顿了顿,认真说道:“在东京塔事件当晚,伏见樱子一直跟着源玉子。她就象一个透明人,没人注意到她的存在。”
“但只要是活人,就会留下痕迹。”
“当晚的急救人员记得那个孩子,他们印象很深,哪怕时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