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见领袖路老板也在耐心介绍:“imax的视野范围更宽广,在播放大片,尤其是展现宏大的战争场面、壮阔的自然风光或者超大型的灾难和科幻场景时比较逼真。”
他插播了一段广告:“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问界嘉禾影院,都会有至少一块imax银幕,欢迎大家去体验。”
国内第一块imax银幕诞生在2003年的魔都和平影都,后世一直到2010年,全国不超过二十块。
这一世的路宽把问界嘉禾的发展都交给了高骏和公司高层。
除了对影院在内地的开办地点做出指示外,imax大屏是他唯一的战略决策,当然目前只是少量铺排。
这当然是出于领先内娱电影业的战略眼光:
首先是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
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国内电影市场进入大片时代。
远的不提,就拿2006年的贺岁档来说,就将有3亿的《无极》和2.8亿的《塘山大地震》捉对厮杀,翻过年还有1.5亿的《夜宴》。
通过问界嘉禾的巨幕影厅提前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等进入了大片时代,问界嘉禾自然会是观众的首选。
其次,有喜欢喝酒买酒的书友都知道,无论什么白酒品牌,基本都要覆盖百元的平民价格段,300-400的中档,和800-1000每瓶的高档。
有没有高档,决定了你这个品牌的形象和咖位。
为什么提到茅台都知道是硬通货,提到牛栏山就知道是口粮酒?
一个道理。
在2005年,开始小步伐地在省会城市铺设imax巨幕影厅,就是为了提升问界嘉禾影院的稀缺性,定位高端形象。
同时,在大片云集的好莱坞进口片中,问界嘉禾也会成为他们沟通和合作的首选,便于议价。
一家塘山本地的媒体记者提问:“路导,请问影片是定位什么风格?是好莱坞灾难大片,还是我们传统的抗震救灾主旋律电影?”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我和刘编剧在创作之初的最先定下的基调。”
“简单来说,我们这部电影是用好莱坞的技术,讲中国人的故事。”
路老板把话筒换了个手:“我只能说,全片如果非要拿出一个标准来约束,那就是真实。”
“我们的剧本是采访了不下两百个幸存者,从他们口中搜集到的当年的故事。”
“什么泅渡救险、废墟挖人、父母救子,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没有夸大也没有矮化。”
“大家看到的是真实的地震,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希望。”
别开生面的开机发布会很快就结束了。
晚上剧组首次聚餐,路老板带着赵飞等人敬了几圈酒,回宾馆倒头就睡。
翌日早晨8点,剧组所有成员准时集合,无论昨天喝得再大,一个迟到的都没有。
片场各司其职,秩序井然,看得首次合作的胡君和宋嘉都暗暗咋舌,像是进了军营一样。
特别是宋嘉,这是她第一部电影,尽管她自己也没想到怎么就有馅饼掉头上砸中了自己。
一定要好好演,拼命演,争取跟路导还有再合作的机会!
例行的走位、打光、预演,微调,将近9点,《塘山大地震》的第一场第一条开拍。
灾难片的叙事一般比较乏味,因为大家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无非是灾难前的风平浪静,灾难中的特效场景,和灾难后的感人肺腑,浴火重生。
怎么才能拍出新意来?
金熊奖导演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这是开篇,也是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必须要让他们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
所谓开篇致胜,这是无数影视经典的法宝。
比如永远的教科书《公民凯恩》中,影片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长镜头开场。
画面中是一座被黑暗笼罩着的神秘大庄园,镜头缓缓上移,穿过带刺的铁丝网,越过写有“禁止入内”的牌子,最后定格在一扇透着微光的窗户上。
长镜头拖着观众的眼睛进入室内,一个男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只说出了“玫瑰蕾”这几个字后便离世。
浓厚的悬念氛围,让观众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玫瑰蕾”究竟指代什么、这个男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也为后面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去回溯主角凯恩的一生做了铺垫。
因此第一条路老板就用上了长镜头,拍一段周讯的独角戏。
剧本中,周讯和父亲李雪建在十年中落难。
燕大教授李雪建为了保护有留洋经历的女儿,把她嫁给了驻守保定的三十八军的胡君,后者现在是某部营长。
一般而言,正连级干部,经师级以上单位的政治工作部门批准,配偶是可以随军的。
但周讯和胡君一直保持着两地分居的状态。
不同文化背景和悬殊十多岁的年龄差距,让这对夫妻不是很琴瑟和鸣。
周讯认为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平日里也算是聚少离多。
胡君对妻子也不甚满意,认为他还充满着资产阶级大小姐的傲气、娇气,没有被深刻改造。
开篇是周讯很不习惯地照顾刚刚生产的小姑子的场景。
摄像机放置在月子房门外的走廊位置,采用固定机位,采用全景景别。
周迅饰演的女性站在房门前,深吸一口气,抬手准备敲门。
这个镜头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让观众对即将进入的月子房场景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知。
同时,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出其不太情愿的心态。
路老板看着画面中的显示器发出微调的指令:“赵老师,让人物处于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门及周围环境合理呈现,为后续进入房间做铺垫。”
“ok!”
推轨镜头结合跟拍,跟随长镜头进入房间。
周讯敲门并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