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流行,它的前身暖贴在70年代就出现,目前鬼子国内刚开始大规模使用。
一直到明年,国内的日化公司发现了这个商机,暖宝宝开始进入内地市场。
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上,也足见井甜的优越背景了,在场的应该也就某挂逼知道。
井甜刚想对青年导演说些什么,周讯掐准了时机突然出声:
“甜甜,这什么啊?”
井甜回头:“日苯的暖身宝,贴在身上可以发热。”
“哦对!我这儿还有两个呢,我给你贴周讯姐姐!”
人间富贵很热情地从羽绒服口袋掏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什,日文包装道出了来路。
路老板跟陆政点了点头,也迈步去往后台,他会在赵书记后面发言。
热忱待人的小姑娘殷勤地在周讯的后腰贴好暖宝宝,再回头那个人已经走远了。
路老板眼中的优秀女演员黄蓉自然是不会露出什么破绽的,对着井甜一顿人美心善地夸,很快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两人聊得“投机”,交换了号码,约好以后常联系。
周讯:茜茜,我为你们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晚上7点半,说是举世瞩目有点儿过,但肯定算是全国瞩目的《塘山大地震》首映正式开始。
广电张副局长、文华部文艺局领导相继发表讲话,随后是赵书记壮怀激烈的发言。
父母官今天虽然心情激动,但也分得清主次,三分钟的简短截说后请路宽上台。
青年导演手握话筒,声音沉稳,穿透力十足:“父老乡亲们晚上好,欢迎大家的到来!”
“今年2月底,《塘山大地震》的主创团队,向我们全市人民、以及30年前在地震中遇难的24万同胞立下军令状。”
“历经前后4个月的拍摄,4个月的后期制作和1个月紧锣密鼓的宣传。”
“今天!我们带着无比的自信和自豪,又回到了塘山,请在场的所有父老乡亲、请全国所有此刻正在观影的观众们,一同检阅这份答卷!”
“在此!我代表问界控股、中影集团等出品方,代表《塘山》全体剧组人员,向750万塘山人民庄严汇报!”
“并邀请大家一起见证今天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见证今晚的中国,为爱不眠!”
顷刻间,体育馆内掌声轰鸣,恰似滚滚冬雷,激荡在每个塘山人的心间。
场内灯光渐暗,体育馆内的大屏陡然间亮起。
仿佛是老电影中的黑边拉伸镜头,一幅时代的黑白画卷缓缓展开在现场一万多名观众眼前。
一个俯瞰镜头,把70年代塘山特有的建筑风貌展现无余。
标志性的西马路塘山煤矿医学院,墙面或裸露、或涂抹着水泥砂浆;
平屋顶和坡屋顶的砖瓦房,布局规整,简洁实用。
大摇臂的一路略过,“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时代风貌标语映入眼帘。
短短十几秒的情景代入,把现场所有观众拉进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画面从俯瞰的远景迅速聚焦,伴随着突如其来的一阵蝉鸣,大银幕从充满时代感的黑白变成了彩色。
1976.7.28这一串数字乍现,而后渐隐。
只是这短暂一瞬的时间交待,就已经开始刺痛着观影的塘山人民的神经。
开头的这不到三十秒的时空交错,从一个仿佛进入了真空的黑白70年代开始,以一声尖锐的蝉鸣结束。
好像瞬间打破了一面镜子,把彩色的栩栩如生的真实世界突然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场的观影者们专业的极少,自然看不出这暂如一瞬的镜头语言和渐进叙事。
他们只觉得自己像一个溺水者,猛然间从水底露头,耳边的闷响变成了林间的蝉鸣、水声、风动。
瞬间活了过来。
这是入戏了。
他们的注意力和五感都已经被画面和声音的交错蒙太奇狠狠地抓牢。
但即便让极专业的电影导演和影评人来品评这开场的三十秒,当今世界也鲜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想要看的懂,也许需要先理解伯格曼的那句话。
大师,是不叙事的。
紧接着就是周讯的一个长镜头。
即青年导演陷入自我审视困境,怎么拍都不是味道的那场戏。
画面聚焦,先是蝉鸣,而后是一棵茂盛的槐树。
一个年轻少妇出现在镜头里,身材娇小瘦削,远称不上婀娜。
即便穿着这个时代堪称奢侈的淡蓝色碎连衣裙,从侧后方看也枯瘠干柴得很。
台下的井甜低声凑到周讯耳边:“周讯姐姐,你那时候为了电影减肥的吧?”
“对,那会儿人都吃不太饱,路导让我瘦到了85斤。”
井甜点点头不再说话,看着银幕上的周讯有了动作。
给她量身定制的这个长镜头开始。
开头是侧面的人物中景,紧接着是手持摄影跟着她进了平板楼里的锅炉房。
直至此时,观众视角从侧后方变成了背面。
周讯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香木折扇,裙摆随着优雅的小步行进轻轻摇曳,鸦色的秀发整齐地挽在脑后,别着一枚月白色的珍珠发卡。
隐隐发黑的珍珠显然是假冒伪劣,但少妇略微有些涔涔细汗的肌肤却都是真的。
她左手拿着折扇给自己扇风,右手从锅台往搪瓷盆里舀开水。
这是要给坐月子的小姑子擦身子的。
被锅炉房的灰烟不住地呛声,皓腕上滑稽的黑灰,还有她一咳嗽就绷紧的干瘦后背。
开场两分钟的长镜头,整段电影连一句话都没有,一张脸都没露,但已经事无巨细地交待了一切。
夸张一些讲,观众们似乎可以不去管那张脸是谁。
或者说,让角色把脸蒙上都可以。
是周讯,是刘伊妃,是范兵兵,无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