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别说是我们这样的情况了,就算是原唱来了,以防万一都得放录音,容不得一丝差错啊!”
“人家做得,我们就做得吗?别的国家火炬传递会被纵容暴徒冲场吗?”
“这一次要不是路导他们绞尽脑汁提前做了些安排,最后的结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在场其实不乏赞同陈伟亚观点的艺术家,但看着陈其钢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面色肃然地坐在位置上不再说话。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死寂,大家都在凝神沉思这其中的利弊。
顾筠等纪录片拍摄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气氛的剑拔弩张。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肩膀上承担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大家的情绪有些出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陈伟亚的话也不能说有多错。
路老板从开始问了一句马文等人的意见就没再说话,其实这也是他主持和参与很多创意小组讨论的常态。
很多问题,他即便知道最佳答案,但无法第一时间提出来达成合意,因为无论哪个问题的哪个方案,难免会有缺陷。
最终得出的方案并非最完美,而是最合适。
譬如在讨论“击缶而歌”时,大家各抒己见提出的埙、祝等乐器,路宽明知道不合适,但还是让大家去尽情论证。
最后选择了缶这个方案,就议无可议,可以定稿了。
如果他一开始就提出缶,毫无疑问会被当场推翻,最后能不能用还不一定。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上的事没有绝对权威,在场众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全国、甚至世界顶尖人才,也不见得都会盲从他。
当下这个《歌唱祖国》的小女孩演员问题,其实也是一样。
陈其钢的观点没有问题,但陈伟亚又能说有多错吗?
就像他讲的一样,此前连续两届奥运会都是假唱,甚至在他们不知道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被当做噱头大肆宣传的英国女王跳伞也是替身,也没见得被人大肆诟病啊?
凭什么北平不行?
路老板心里微叹一口气,刚刚询问三个海外华人艺术家关于西方观众的视角,不是他崇洋媚外,而是这样的盛会本就是国际化的节目,不能闭门造车。
也只有他知道,西方人假唱可以,但放在北平就是不行。
2008年奥运会后,美国《华盛顿邮报》评出了年度十大丑闻,就把奥运假唱事件公之于众,大肆抨击;
英国《卫报》也指出这种假唱行为与奥运会所倡导的公平、真实等精神存在一定冲突,是可耻的。
西方新闻人带着正治倾向的不公观点暂且不提,路宽来做这个奥运总导演,本就是为了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这一世的奥运会做到最好。
无论是注定载入史册的无人机震撼点火、led的改良、下半场现代中国的节目编导,他是实现了这个目标和理想的。
同样,摆在面前的问题,依然要他最后拍板,即便独断专行,也不能让假唱事件再次发生。
“同志们。”年轻总导演的声音打断了现场的沉默,大家都抬起头来看他。
“昨天《纽约时报》的标题,把奥运圣火从巴黎到洛杉矶的过程,污名化为‘一场精心编排的爱国秀’。”
“如果今天我们选择用林妙可的形象加上杨沛宜的声音,从小了看,这是对两个孩子的不公平和对观众的欺骗。”
“往大了看,我们丝毫不用怀疑西方新闻人的操守,这个污点会像癌细胞一样跟着北平奥运一辈子,无论我们其他方面做得有多好,他们永远可以拿这件事来攻击。”
众人都是听得心里一顿,奥运会筹备一年多以来各种西方媒体的流言蜚语不断,大家也都被恶心得够呛。
甚至《人报》都专门创立了“钟声”来辟谣,以正视听。
“大家想一想我们选择的‘缶’这个乐器,当时古音乐教授讲它叫‘击之有声,止之有节’,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之一——”
“真实而有度。”
路宽看了眼沉思的张一谋:“用林用杨都可以,但绝不能假唱,我偏向于张导的观点,用林妙可。”
“到时候现场氛围进入高潮,没有人去辨别《歌唱祖国》的音色、音准,但这段影像是会流传很久的,领导的考虑也有道理,在这件事上确实是形象的比重更大。”
陈伟亚为难道:“可领导那边。”
“出了问题我和路导扛,没事。”张一谋依旧和北电小师弟配合默契,他沉声道:
“比起虚假的完美,真实的不完美更接近奥林匹克精神,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黑人选手欧文斯夺冠时跑掉的鞋钉至今被津津乐道,没问题。”
老谋子举手:“下面表决,支持林妙可的请举手。”
会议室中全票通过。
顾筠在纪录片的镜头后看得心生感慨,拿着速写本记叙作为旁白:
我们看到旅法二十年的陈其钢突然红了眼眶,在众人的掌声中,我们深刻理解了路宽导演在不同场合提出过的“文化自信”。
我想这并不是口号,而是敢于将未经修饰的文明,坦荡地放在四十亿人面前。
会议室内的讨论还在继续,张继钢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有关《大秦皮影》节目。
路宽听得脑门发胀,这也是后世在临开场被反复验证不能成行的节目,最后无奈被砍。
只是如上述原因,他现在无法明言,因为这是只有实践才能证实的缺陷。
特别是这个节目是张一谋和陕省皮影非遗传承人张伟东领衔的创意团队,路老板没办法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毙掉。
否则无法面对对他推心置腹的北电老学长。
如之奈何。
“最近伟东已经在大兴带着演员们进行了两轮彩排,浙省厂里送来的可折迭式金属皮影骨架也就位了,效果非常不错。”
张一谋笑出一脸褶子,他是很愿意把家乡的文化推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