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瑕疵,你待会自己看看。”路老板做了一回谜语人。
不是他藏私,盖因老谋子是剧组导演,除开制片责任范围内的事务外,其他电影拍摄中的光线、构图、演员指导,原则上一切都以张一谋为准。
张一谋在奥运开闭幕式的两年筹备期间,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偏副手的角色,路宽自然要在他的剧组里配合竖立他的绝对权威。
这是君子之交的边界感,除非老谋子主动相询,否则他不便发表自己的意见,至多在私下里探讨切磋。
“张导。”
张一谋笑道:“伊妃表演很不错的,我还怕你们一时半会儿进不了状态呢,你们自己来看看。”
刘伊妃懂他的言下之意,虽不便明说,但昨天的泼天喜事确实很难叫人立刻心绪平静下来。
“谢谢导演,我看一条找找感觉。”
对于演员来说,看回放就像照镜子,她带着疑问反复看了两次,路老板在一旁默不作声。
刘伊妃突然侧头道:“张导,再来一条吧?”
“嗯?”
张一谋有些愣神,他本意是鼓励为主,希望她延续好状态的,怎么还被反客为主要求保一加一了。
小刘皱眉看着监视器,不过这眉形已经不复以往的娟秀,显得寡淡了许多。
“我感觉有些细节可以再好一些。”
“我们这部电影,着力点全在我跟路宽身上了,从灯光、构图到叙事都没有技巧,我们的表演太关键,我想精益求精一些。”
张一谋左顾右盼,咧嘴笑道:“要么说你跟小路是一家人呢,那就再来嘛。”
“张导,我有个表演设计,请您指导一下。”
“别客气,尽管说。”
刘伊妃指着监视器上的定格画面:“待会儿路宽走过来,我先盯着教材不动,能不能给特写到书本上,等路宽的身体挡住太阳,在书本上投射阴影了,我再无奈地抬头。”
“这样是不是更能表达静秋的羞怯?面对有好感的老三,在特殊的年代下不敢主动释放好意。”
张一谋默然不语,顺着她的话头看了一遍两分多钟的桥上邂逅,突然觉得少女的提议很有意思。
刘伊妃的话,只是粗浅、直白地把自己的表演设计叙述出来,但对于张一谋这样的大导演来说,则触发了他更多的灵感。
“小钉!”
“导演。”
老谋子一时间顾不得跟刘伊妃多交流,赶紧把自己涌泉般的思路阐述了一番。
“待会这个镜头,我要你给我预留视线匹配剪辑的空间。”
“先保持视线固定在教材上的近景特写,等小路的剪影在书本上形成光影遮挡时,再通过眼神调度完成从书本到人物的视线转移。”
他这才来得及转向刘伊妃:“伊妃,你懂我意思吧?到时候要注意找镜头,给你的侧脸。”
“你的这个驼峰鼻是非常有特色的,完全可以和女主的性格形成呼应。”
“然后!”
“这样通过明暗对比的视觉符号,既能强化特殊年代的情感压抑,又能用遮挡转场,自然带出静秋的羞怯心理,堪称娓娓道来了。”
张一谋兴奋地看着小师弟:“小路,你看呢?”
路老板笑道:“挺好,不过我有个建议。”
“给教材特写的时候,用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效果,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到面部微表情。”
“嘿!”这回不但张一谋了,连近前的赵小钉也听得直拍大腿。
剩余的摄影和场务等其他工作人员看得有些愣神。
不是他们不叫好,是以他们的段位一时间还理解不了这个设计的妙处。
刘伊妃有些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公,后者显然也没有同她解释卖弄的心思,只是看着张一谋又看了一遍回放。
这几乎是老谋子职业生涯的头一遭了。
本来是按部就班地保了一条,请演员看回放以资鼓励。
结果先是被女演员自己推翻了一条,接着男演员兼大导演又提了个提议。
再回头看刚刚这一条,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路老板的话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
用大白话讲,这相当于让观众先戴上“老镜”。
按照刘伊妃的设计,镜头给到书本和她的特写时,让字迹变得朦胧柔软,就像透过晨雾看远方的路标。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投射在大银幕上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被推向画面中唯一清晰的元素——
静秋低垂的睫毛或紧绷的嘴角,还有张一谋觉得她很特别的驼峰鼻。
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如同黑暗剧场里唯一的光束追随着芭蕾舞者的足尖,比单纯给特写效果要好得多。
紧接着,当阴影笼罩书本时,摄影机如同悄悄移动的显微镜,把观众视线从“观察道具“引导到“解剖情绪”。
这个时候再去看刘伊妃的微表情,看她的羞怯、朦胧、慌乱,后者的表演会在大银幕上产生绝佳的爆破力。
她眼里的情绪,会像滴入清水的墨汁,在观众心里晕染开层层涟漪。
两位参与度极高的男女主角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导演沉稳的“action”中再次进入了70年代。
老谋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监视器,他想看看这位柏林影后究竟会怎么演这一条。
一切照常,在设计的阴影笼罩书本后,她猛得抬头,瞳孔微缩,既有警惕,更有向往。
“给,你的本子。”
“哦。”
路宽把笔记本递给她,少女接物时手臂僵硬地伸直,指尖仅用第一指节轻触本子边缘。
前者无意间擦过她手指时,她先是脖颈后仰,随即强迫自己镇定,但颧骨肌肉轻微抽动,充分展现了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女儿“想保持体面,又难掩慌乱”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