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575章 《球状闪电》(上)/为R哥加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5章 《球状闪电》(上)/为R哥加更(3 / 10)

了,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其他的事情上。

只是脑海中的思想象是一根用细丝悬吊看的铁针,而那个纸箱子是一块强磁铁,他尽管可以努力将针转向其他方向,但只要这种努力一松懈,针立刻又被吸回那个方向。

今晚回家以来,种种未知的恐惧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长镜头中,辛柏青饰演的陈光额头渗出冷汗,没有对白的独角戏难度很大,但他把这种渐进的复杂情绪诠释地很完满。

陈光抑制不住这种诡异的焦灼,翻出画来准备烧了它。

这段戏份的处理颇具特色:

烧画的场景充满仪式感和恐惧感,光线主要来自打火机的火苗和画作燃烧时发出的摇曳不定的光,在卫生间狭小的空间内制造出不安的光影跳动。

特写镜头紧紧跟随看火焰吞噬水塔的过程,仿佛在销毁一个不该存在的证据。

当陈光忍不住翻过画作看最后一眼时,色彩短暂地变得异常鲜艳,甚至是超现实,仿佛画中的能量在抵抗毁灭。

火焰冲水后,色调又瞬间回归到卫生间冰冷的瓷砖色,冷白、淡蓝。

还没等伍迪艾伦等人为这种色彩的运用叫绝,普通观众跟随着陈光的视角,象是恐怖片里的节奏,又发现了一桩怪事!

当他扑灭未烧完的画,想要去卫生间洗手池处理残渣时,镜头特写给到了盥洗池的池沿上,那几根细长的女人头发!

一个极端的特写镜头聚焦于盥洗池沿上那几根半黑半白的长发,灯光打得极其清淅,纤毫毕现。

陈光颤斗地拈起一根时,镜头再次给到特写。头发飘落并拖拽出幻影继而消失的瞬间,升格慢镜头配合可能的、细微的cgi特效呈现和强化了一种非自然的特性。

音效在此刻也完全消失,只剩下他急促的呼吸声,以一种高频、细微的耳鸣般的声音,加剧了心理压力。

这一次已经不需要导演通过闪回和人物独白引出思考,胆小的观众已经完全被这种堪比恐怖片的科学怪谈搞得头皮发麻,脑海中回想起上一幕的生日之夜时,陈母和儿子讲的一句话:

拔一根,是要长七根的。

未曾倒扣的水杯,并不存在的水塔,还有逝去的母亲的话语应验,都化作了现在特写镜头捕捉到的、陈光脸上的麻木、困惑与深入骨髓的恐惧。

窗外的雨声被音效设计放大、扭曲,逐渐演化成那句不断重复、低沉而扭曲的画外音:“那天有雷—那天有雷—””

这不是真实的台词,而是通过声音设计将他内心的恐惧外化,仿佛环境也在对他低语。

色彩全程保持冷峻、压抑的基调,代入感极强。

相对了解他的中国导演王小帅、贾科长们看得咋舌,不是对这种堪比恐怖片的音效、

特效咋舌,是对这位青年导演在色彩艺术上的进益感到惊讶。

就象许多年前昆汀的感慨一样,他一直在进步,仍旧在进步。

从天生的对于演员的调教,到《返老还童》中的光影哲学,《历史的天空》里三线、

回环叙事的运用,乃至于《塘山》和奥运会中锻炼出的场面调度。

还有现如今通过短短时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色彩上的突破。

即便更令他们震惊的也许还在后面,但此刻展现出的一个年轻导演的成长潜力与空间,已经叫人无法不叹服了。

开头两段发生在同一场景、但分别通过梦境和现实引出的悬念,至此结束,也引出了全片最大的疑案,关于球状闪电引起的这些诡异剧情的解释。

观众们当然知道这是科幻,不是恐怖,那导演会通过什么样的硬核科学、科幻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这也是主角陈光将要踏上的揭秘征程,去追寻那个此生已经无法摆脱的“球状闪电”。

剧情从这里开始加速,陈光回到了南方的大学校园,他在一次“大气电学”的专业课后找到了教授张彬。

冯远争扮演的这位学者张彬四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不矮,眼镜不厚不薄,讲话声音不高不低,课讲的不好不坏。

总之,是那种最一般的人,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腿有点,但不注意就看不出来。

在已经走完了人的教室里,陈光鼓起勇气向他问了个问题:“老师,关于球状闪电,我想请教您一下。”

“你想知道什么。”

“一切,关于它的一切。”陈光的热切几乎无法掩藏。

冯远争饰演的张彬面色不喜,“给我选择题,不是填空题,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些什么的话。”

他说着便缓步往外走,在他心中,这又是一个对虚无缥缈的理论感兴趣的物理学生罢了。

陈光亦步亦趋:“比如它的历史?”

“最早记载球状闪电的,是明朝的张居正,欧洲第一次科学记载是1837年。它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也只是近四十年才被科学界接受。”

“那么关于它的理论呢?”

张彬依旧面无表情,抿了抿嘴,如数家珍:“最传统的理论,认为它是一种旋涡状高温等离子体,由于内部高速旋转造成的离心力与外部大气压力达到平衡,因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还有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论,认为球状闪电是由体积约为若干立方米的大气微波激射所引起的。微波激射相当于能量低得多的激光,在空气体积很大时,微波激射会产生局部电场即孤立子,从而导致看得见的球状闪电。”

他随后又讲了一些最新的新西兰两位科学家的理论、以及中科院的研究成果,但在张彬的评价中,显然都不是太认可。

可陈光却听得入迷,咬咬牙道:“张教授,国内—国内目睹过球状闪电的人多吗?”

“上千份吧,其中最着名的是1998年拍摄的大江抗洪记录片中,无意间清淅地摄下了一个球状闪电。”

“那国内的大气物理学界,也即专门研究球状闪电的人,有亲眼见过的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