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167章 朱元璋:恢复你皇长孙身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7章 朱元璋:恢复你皇长孙身份?(4 / 5)

这四个字掷地有声,让朱英与夏原吉皆是一愣。

“此一役,虽未竟全功,所得已远超我等设想!”

“陛下未认你血脉,乃是意料之中。名分关乎国本社稷,牵扯甚广,岂能因一时之情动便轻易定论?但其流露之真情,尤其是那“伤同皇嗣’之谕,便是我们此番所求最大的生机!”

杨士奇拿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斟了杯凉茶,继续道:

“陛下的谕旨是保命金符,亦是招祸血旗。夏兄说得对,吕氏、允炫乃至其他暗中观望的势力,经此一事,惧你愈甚,恨你愈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往后他们行事必更隐秘歹毒,下毒、构陷,怕是无所不用其极。”

夏原吉在旁连连点头,补充道:“尤其是那句“伤你者同伤皇嗣’,把你架在了火上烤。那些本就对你身份存疑的勋贵藩王,更有理由将你视作威胁了。”

杨士奇却摇了摇头,话锋一转:“但这亦是好事。陛下对允坟没有惩罚,看似是安抚东宫,实则是敲打。他在告诉吕氏母子,适可而止。而“铁证未现前无法认你’之说,与其说是拒你,不如说在逼东宫。”“逼东宫?”朱英不解地挑眉。

“正是。”杨士奇目光闪烁,“陛下给东宫留了路。若他们能拿出你并非皇长孙的铁证,自可彻底除去你这个隐患;但更埋下了钩子,若你真是皇长孙,而他们继续加害于你,便是自绝于陛下,自绝于朱家皇室。东宫若再轻举妄动,极易落入陛下毂中,自取其祸。”

“陛下此招,将东宫与你置于了更直接的对立漩涡中心。他退居局外,静观其变,执棋而待,既要看你的应对,也要看东宫的选择。”

朱英和夏原吉都赞同的点头。

杨士奇长叹一声,感慨道:“更重要的是,陛下对你的真情流露,尤为宝贵。这不仅是他心中尚存的软肋,更是我们可资利用的人和!”

“当务之急,不是纠结于名分,而是巩固这份情。”

“多去坤宁宫走动,陪陛下皇后说说话,做些符合你小郎中身份的事,让那份怜惜与在意,慢慢化为实质的保障。唯有如此,方能在这波谲云诡的京城中,站稳脚跟。”

石桌旁再次安静下来,朱英望着杨士奇清晰的眉目,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

杨士奇的分析如拨云见日,可前路的迷雾虽散,但路在何方?

朱英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向杨士奇,目光里带着全然的信任:“杨大哥,那下一步,我具体该怎么走?”

杨士奇似早已胸有成竹。

他抬眼看向朱英,一字一顿道:“固基、蓄势、寻证。此三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固基,便是巩固帝宠。”

“你需加倍用心,真心侍奉皇后,关怀陛下。这不是谄媚,而是将他们对你的怜惜与念想,慢慢酿成血脉般的亲情。这份情分,才是你最坚固的护城河,比任何金口玉言都可靠。”

朱英若有所思地点头,想起马皇后握着他手时的温暖,想起朱元璋那声带着哽咽的“咱在乎你的命”,心中渐渐有了轮廓。

“更要学会顺势而为。”

杨士奇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在陛下和皇后对你心怀愧疚或怜惜时,不妨顺势流露些许不安。比如可以说:“陛下厚恩,小子感激涕零。然近日风波不断,小子惶恐夜不能寐’,但切记,点到为止,绝不能总提。”

“就像这茶,半盏是真意,半盏是留白。说多了,便成了刻意邀宠,反倒惹人生厌。”

夏原吉在旁补充道:“陛下最吃软不吃硬,这般示弱,最能勾起他的护短之心。”

杨士奇颔首,继续道:

“你已知济安堂及周围有陛下的人马。往后在堂内诊病、读书时,在确保言行无大碍处,可故意不经意流露出对自身安全的忧虑。比如整理药箱时叹口气,说句“上次遇刺时,那把刀离心口就这么近’;或是夜里看书时对着烛火发愣,喃喃自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睡个安稳觉’。”

“不必直接告状,只需流露真实的担忧。”

“这些话语自然会传到锦衣卫耳中,最终一字不落地报给陛下。陛下本就护着你,见你这般惊惧,定会暗中下令加大监控力度。如此一来,便是借锦衣卫的眼睛,替你盯着那些藏在暗处的毒蛇,岂不省事?”朱英恍然大悟,原来还能这样借力。

他先前只想着如何躲避,却没想过能主动引导。

“第二步是蓄势:收敛锋芒,示弱外敌。”杨士奇话锋一转,“对东宫一系,你要展现“惊弓之鸟’之态。”

“下次在宫宴或祭祀等场合碰面,见了允炊要低头行礼,见了吕氏更要垂目避嫌,像是怕得要命。言语间要极尽恭顺,甚至可以说些“小子身份不明,不敢与殿下并肩’之类的话,故意流露出因陛下未认身份而产生的“沮丧自保’之意。”

夏原吉皱眉道:“这般作态,会不会显得太过窝囊?”

“非也。”杨士奇摇头,“吕氏母子本就视你为眼中钉,你若锋芒毕露,只会让他们更快动手。不如让他们误以为你已被昨日的风波吓破了胆,不过是个侥幸得了圣眷的可怜虫,不足为虑。”

朱英默记在心,这般示弱,看似憋屈,实则是为了积蓄力量。

“第三步寻证,这是最重要的。”杨士奇的声音沉了下来,“证明你是皇长孙,此事急不得,需从长计议。”

“好,我都记下了。”朱英点头,“固基、蓄势、寻证,我一步一步来。”

石桌旁的三人声音很低,只在方寸之间流转。

可这济安堂里藏着好几双眼睛,时不时看向三人。

但朱英早有吩咐,后院是他读书的清净地,闲杂人等一概不许靠近。

院子里的气氛渐渐松弛下来。

夏原吉清了清嗓子,岔开了话题:“说起来,国舅的格物院最近要招人了。我想去试试,小郎中你要是方便,跟国舅提一嘴?”

朱英闻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