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当年对太子的看重全删了,改成太祖一直觉得太子性子软,撑不起江山,反而对他这个老四格外看重,还编了好些太祖私下夸他的话。比如什么“老四像咱,能保大乾安稳’,硬是把自己塑造成了太祖心里的“最佳继承人’。”
“好啊!这手段够阴的!”朱元璋猛地停住脚步,“跟你小子平日里的手段简直一模一样,嘴上说着没野心,背地里指不定怎么琢磨呢。”
朱棣扶着柱子,都快没力气辩解了,哭笑不得:“父皇啊!朱英说的是话本里的人,儿臣连改个奏疏都得跟你报备,哪有那本事篡改史料啊,你这是把话本当真了。”
“不管!”朱元璋大手一挥,又要往前冲,“反正老子看你就来气!今天不揍你一顿,老子这口气咽不下去!”
朱英见朱元璋的额角也渗出了汗,呼吸也比之前粗重,知道再闹下去老朱的身子该吃不消了。他这才快步上前,伸手扶住朱元璋的胳膊:“陛下,龙体要紧啊。你要是气坏了身子,那才是让别有用心的人得逞了。燕王殿下今天也就是随口提了个主意,虽说是馊主意,但也没真的对清婉姑娘做什么,你让他记着教训也就是了,犯不着跟自己的身子较劲。”
朱元璋喘着粗气瞪了朱棣一眼,嘴里还嘟囔着:“这次就饶了他,下次再敢打戴姑娘的主意,或者敢有半点不该有的心思,咱照样揍他。”
朱棣靠在柱子上,大喘气,模样有些狼狈。
他抬眼看向朱英,嘴角抽搐,明显的咬牙切齿:“朱英,我可真是谢谢你啊。”
黄昏,济安堂。
朱英推开大门时,一股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
戴清婉系着素色围裙,将最后一碗炖鸡汤端上桌。
朱允通则扒着桌边,小脑袋不停往门口探,见朱英进来,立刻蹦起来:“舅公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呀?”
朱英脱了外面的披风,笑着坐下:“你舅公本是跟我一起去坤宁宫的,半道上想起玄武湖大营还有些军备要清点,就拐去了,说今晚在营里住,不回来了。”
戴清婉微微蹙眉。
马天素来稳妥,若不是急事,绝不会临时改道不回,她难免有些担心。
朱英瞧出她的心思,故意凑过去,表情带着几分戏谑:“叔母啊,你可别瞎琢磨,马叔绝对不是去外头鬼混了,大营里的兵卒都能作证,他是去盯着重甲的打造进度呢。”
“别这么叫!”戴清婉瞪了他一眼,脸颊泛起薄红,“快吃饭吧,鸡汤再放就凉了,我炖了小半个时辰呢。”
朱允通早就馋了,拿起筷子就夹了块鸡肉:“清婉姐姐炖的汤最好喝,比宫里御厨做的还香。”三人围着桌子吃饭。
吃完饭,戴清婉不让两人动手,把碗筷往盆里一收,笑道:“你们忙你们的去,这点活我来收拾就行。朱英靠在椅背上,忍不住感慨:“家里还是得有个女主人好啊。”
戴清婉听见这话,脸颊瞬间红透,嗔了他一眼,没说话,转身去擦桌子了。
朱允通似懂非懂地跟着点头:“对呀!有清婉姐姐在,就像家了。”
兄弟俩歇了会,起身去洗漱。
朱英收拾完,拉过朱允通,蹲下来叮嘱:“今晚早点睡,明早我教你认几种常见的草药,可不许赖床。”
朱允通乖乖点头,抱着枕头跑回了自己房间。
朱英回到自己的房间,褪去外衫。
奔波了一天,他早已疲惫不堪,往床上一躺,没多久就沉沉睡去。
朱英进入了熟悉的梦境,立在棺材上。
他面前,飘着朱雄英和朱雄。
“你们是没看见!燕王今儿算是栽了!他给陛下出馊主意,想让清婉姐姐当诱饵引刺客,被陛下劈头盖脸一顿骂,还扇了两巴掌,追着绕盘龙柱跑了十多圈,别提多狼狈了!”他滔滔不绝。
一旁朱雄英听完,冷哼一声:“活该!谁让他未来会起兵造反?”
朱雄却轻轻摇头:“也不能全怪他。起初他驻守北平,本就没什么夺位的心思,后来太子早逝,皇太孙年幼,朝中齐泰、黄子澄又主张削藩,步步紧逼,他也是有被逼的成分在的。”
“你来自未来,那后世之人,是怎么评价朱棣的?他夺了江山之后,到底算不算个好皇帝?”朱雄英问朱雄回忆了会儿,带着对一代雄主的敬意:
“后世对朱棣的评价,争议虽有,但多称他为“永乐大帝’,是大明少有的雄主。他登基后,五征蒙古,御驾亲征,封狼居胥,把鞑靼、瓦剌打得节节败退,让蒙古骑兵多年不敢南下牧马,硬是打出了大明的边疆安稳。”
“不止如此,他还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那船队规模空前,百艘巨舰,万余将士,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远至红海、东非,所到之处,各国君主纷纷遣使来朝,大明的国威远播四海。”
“文化上,他命人修撰《永乐大典》,搜罗古今图书,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无所不包,多少失传的典籍,都靠这部大典得以留存。”
“还有迁都北平,他力排众议,把都城迁到边疆,以“天子守国门’的气魄,牢牢守住北方防线,这一举措,影响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国运。”
朱雄说到最后,语气里满是赞叹:“他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图治,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大明的疆域达到极盛,文治武功,远迈汉唐。”
朱英听得心头震动:“可咱们这个世界的大明,因为马叔的到来,早就跟历史上不一样了,朱棣未来会不会走上造反的路,还真不好说。”
朱雄英听完,猛地站直身子:“既然这个世界的大明已经不一样,这天下,这功业,我朱雄英自己来争,这永乐大帝,我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