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第248章 本官奉命便宜行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本官奉命便宜行事(2 / 3)

拍了拍手,起身朝着外头走去。

许敬宗和黄春见状,面面相觑,随即便跟着温禾一起。

当温禾到达民部后。

只见民部门口,那群官员正义愤填膺。

长孙无忌不在,不知道是不是特意避开。

不过民部的人似乎团结起来了。

要不是外头,玄甲卫和百骑的人已经将民部围了起来。

只怕他们看到温禾的时候,就要冲出来了。

“要不,我们还是别进去了?”许敬宗有些担心。

他这个人胆子就像是薛定谔的猫,让人捉摸不透。

“有什么好担心的,难不成他们敢造反?”黄春不以为然的哼了一声,竟然一人当先,朝着民部大门走去。

“百骑倒行逆施,为害忠良,我等不服!”

一个穿着青绿色圆领袍的中年人,摆出一副怒发冲冠的模样。

在他的煽动下,那些官吏喊起了口号。

张文啸当即下令,让百骑拔刀,挡在了他们的面前。

“温禾你小小年纪,便如此残忍,日后只怕会落得和张汤一般。”

“放肆!”

百骑众人大喝。

温禾依旧平淡,用手指抠了抠耳朵,嫌弃道:“有些聒噪了。”

“此人叫什么?”

“某便是魏泰!”

那人自报家门。

温禾不禁笑了出声。

难怪这个人敢怂恿民部的人对抗百骑。

他这是想要自保啊,所以拉着民部的官吏在此集结,想要让百骑知难而退。

“拿下。”

“你敢!”

魏泰不相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温禾敢对他动手。

温禾就好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似的,笑了起来。

“本官奉命便宜行事,拿你一个区区郎中有什么不敢的,尔等想要反抗,那就别怪本官杀人了!”“陛下仁慈,不想杀人,可某很不甘啊,如果你们想送上门来,让某出口恶气,某很乐意的。”“出刀!”

温禾话音落下,张文啸赫然吼了一声。

“唰!”

百骑纷纷拔刀出鞘。

配合的玄甲卫,也只迟疑了片刻。

明晃晃的横刀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的亮眼。

大唐确实民风彪悍,文武的界限很模糊。

这些官员中,也少有没有习武的。

可他们如此赤手空拳,而百骑和玄甲卫都是甲胄在身,还有刀在手。

更别说还有人数上的优势。

想要火并?

温禾丝毫不介意他们上前来送死。

“咳咳,诸位同僚,百骑此次前来乃是奉命行事,诸位莫要自误啊。”

一声清朗的声音从民部大门后传来。

民部的官吏都不禁回头。

只见一位身穿绯红官袍的中年人,笑脸盈盈的走来。

“这位是?”

温禾看着陌生,便问了许敬宗。

“窦静,今日刚刚上任的民部尚书。”后者回答道。

“嗯?”

温禾还不知道李世民让窦静上任的消息,所以这才如此惊讶。

“因为之前的事情,所以陛下让长孙无忌再磨砺磨砺,这民部尚书,自然就落到了窦静的手中。”许敬宗冲着温禾意味深长的挑了下眉。

他这意思是说,温禾给长孙无忌挖的坑,让后者丢了一个尚书的位置。

温禾顿时明白了过来。

难怪窦静这一副笑容满面,这是新官上任。

而且还是因为他的缘故。

“见过窦尚书。”

众人行礼。

窦静笑着摆了摆手:“无需如此,还是如往常一般即可。”

他说罢,走到魏泰的面前。

“魏泰啊,百骑只是询问,又不是定罪,你莫要如此嘛,若是闹起来,陛下怪罪下来,可就不好办了。”

他笑着拍了拍魏泰的肩膀。

后者的脸色愈发的难看了。

他原本是窦静的人,后来长孙无忌来了之后,便投效到其麾下。

原以为若是长孙无忌成为尚书,他也能晋升,谋求侍郎之位。

可万万没想到,窦静竞然一举成了尚书。

而今日长孙无忌更是连民部都没来。

他的靠山没了。

窦静笑的温和,随即便朝着外头走去。

他的身份在,所以玄甲卫的人也不敢拦,张文啸等人看向温禾,得了许诺后,这才让开了路。“高阳县子失礼了。”

“不敢不敢,见过窦尚书。”温禾笑着回礼。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窦静如今好像还是信都县男。

论爵位的话比他低了一等,但是论官职,可高了好几级。

原本的历史上,窦静好像要到贞观三年才任职民部尚书,可惜没当几年就去世了。

说起来,他做这个民部尚书,确实比长孙无忌要合适的多。

历史记载,武德初年,窦静受命任并州大总管府长史。

当时的大唐还处于东征西战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北边的突厥部落趁机不断向内地袭扰,唐廷不得不派兵防卫。

战事频繁,军粮供应比较困难。

为了缓解军粮匮乏局面,窦静向李渊上表,请求在太原附近实行屯田,就地耕种粮食,就近供应军队。这样,既可补充军粮不足,又节省了运费。

但朝廷中有的大臣不同意这个办法,认为战争时期不宜屯田。

窦静再三上书,陈述理由。

于是,李渊召他入朝,与裴寂等大臣当面争论。

随后他说服了裴寂等人,朝廷便决定实施屯田。

率部下士卒垦荒种田,一年收获粮食达十万斛。

李渊得报大喜,以功升他为检校并州刺史。

不过他也有一些受人诟病的地方。

那就是贞观三年时,李世民打算把突厥牧民迁到黄河以南来居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