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我敢说(2 / 2)

他很看重这个脾气暴躁,但才华出众的臣子,多有安慰,还赏赐了钱财,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这是放能不放在心上的事么?“杨循忍不住抱怨,“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天王一有钱就大手大脚,才借来的钱就花光了,他不用想想接下来还有两个月,该怎么做么?”

苻融安慰他:"夏收将至,最近必不会什么花钱的地……“想什么呢!"杨循忍不住道,“夏收是绢布,如今天下都是收徐州布交夏税,可是去年大灾,牲口、羊毛、麻布丝绸都减产了,天王为了安抚北地人心,又开口减免了燕地许多州郡的税赋!就凭关中一地那点夏税收入,你还指望能按时兑付那批′恩牒′?你告诉我,拿什么还?!”去年大灾,加上代国侵扰,北燕之地根本收不上太多税,毕竞安稳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胡人入中原已有多年,北燕幽州、冀州一带汉人不多,更多的是各胡族,比如在常山、赵郡的丁零人,幽州的慕容鲜卑,辽西的段部鲜卑,并州的卢水胡,这些人都属于不服管教的人物,苻坚敢在这大灾时收他们的税,他们转头就能带着家当投拓跋涉珪去。

苻融被这话问的沉默。

他其实有些害怕。

已前也不是没有遇到没钱的时候,但王猛丞相在时,基本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可是王兄会借钱了,他还能忍这苦日子么?苻融的不详预感很快化成现实。

苻坚发现第一次“恩牒”募来的钱粮依然填不满窟窿,甚至支撑不到夏税入库时,焦虑再次占据了他的心头。

很快,便有善于揣摩上意的臣子提议:既然一次借钱也是借,两次借钱也是借,朝廷中的重臣们都已经出钱支持了国家大业,还有许多中下层官员和外地豪强未曾“感受天恩",于理不合,应当让他们也“认购”一些,共同为朝廷分忧。杨循在旁边听了,闭上嘴,没有提意见。

他这些日子已经见识到苻天王的嘴有多厉害,说起话来一套一套引经据典,常把他说的哑口无言。

有一次,他愤怒了,徐州怼上司的习惯发作,立刻就怼回去:“圣人的话说的再漂亮有什么用?该没钱还是没钱,有本事和账目说去啊!”出乎他意料的是,苻坚并未动怒,反而像是看到了当年王猛直言进谏的影子,竞笑着安慰他:“年轻人何必如此急躁。钱财乃流通之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若是死死囤积在国库之中,岂非成了无用死物?”杨循觉得简直无法沟通,他们徐州学生喜欢每月花光就算了,你是朝廷啊,怎么敢那么光着上路!

你还想设“常平仓”、“义仓"防备饥荒,真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所以他现在已经懒得争辩了,在西秦薪资挺高的,他暗自盘算,等找到合适的机会,就带着这段时间攒下的积蓄,溜回徐州,投资几个磨坊安度余生算了。这破地方,待久了真折寿……

于是,在五月时,苻坚又一次发了“恩牒”,这一次,每张“恩牒"的面额刻意降低,大多只有百来贯,显得不那么吓人,只是还钱的时间推到了明年秋收之后。

诏书明确表示,上次已经“慷慨解囊”的世家大族此次可以免于认购,但上次未曾“报效"的众多中下层官员、地方豪强、乃至一些富庶的商户,此次“理当感受天恩,共体时艰”。

这次的"恩牒"发行范围更广,总量叠加起来竞高达五百多万贯!而且不再局限于关中地区,洛阳、邺城、晋阳等北方重镇,也被分摊了相当的额度,美其名曰"普天同沐王化"。

一时间,朝野上下,尤其是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的中小贵族和地方豪强,怨声载道。

虽然单次数额不大,但一次性拿出几百贯的现钱或等值物资,对他们而言也是颇为肉痛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明眼人都觉得,这恐怕,不会是天王所说的“最后一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