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艰难地爬起来,揉着膝盖坐在回廊上休息了一会,才开始找吃食。妙仪院中有专门的街道,酒楼饭馆林立,各色小吃香气扑鼻。这里有北方的羊肉汤饼,也有来自南方的稻米饭和精致的炒菜。杨循吃惯了淮阴的口味,便找了一家人气颇旺的饭馆坐下,点了一碗米饭和他最喜欢的梅干菜蒸肉,便开始埋头暴风吸入。
正吃着,不远处一桌儒生的闲聊声,断断续续地飘进了他的耳朵。这几人穿着白叠布衫,看起来干净整洁但并非富贵之家,像是些等待机遇的普通读书人。但他们谈论的话题,却让杨循的筷子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如今朝廷财政困窘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许多自认为有才学的士子,都试图在“理财”、“敛财"方面提出惊人之论,以期能脱颖而出,得到上位者的赏识。只听一人叹道:……唉,如今最赚钱的营生,莫过于放印子钱了。听闻那些世家大族,甚至不少寺庙,都靠着放贷,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另一人接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平和跃跃欲试:“是啊,他们放得,为何朝廷就放不得?若是朝廷也能设立官营的贷坊,利息或许比民间低些,但以朝廷信誉,必能吸引大量借贷者。如此,岂非能为国库开辟一条源源不断的活水?”又有人补充道:“妙啊!此议甚好,可称之为′恩印',朝廷放印,取息于民,再用之于民,修补城墙、疏浚河道、充实军资,岂非两全其美?总好过如今这般,朝廷穷困,而巨富之家却坐拥金山银山,一毛不拔!”“对对对!先前不是有人提出′青苗法'么,我看就错,在青黄不接时放贷于农,秋收后收取本息,既解民困,又增国用.…”杨循听得眉头越皱越紧,嘴里的梅干菜蒸肉也变得无味起来。国家下场放高利贷?他心中不屑,这是什么混账主意?!这些书生,只看到了民间放贷的暴利,却根本不去想其中的巨大风险和可怕后果。
他是千奇楼学习过的人,知道里边的水有多深,徐州为什么要弄出一个千奇楼,却不给千奇楼一点地方权利?
那都是踩过坑的!
如何运作?由哪个衙门负责?官员如何考核?要是以收回本金利息为政绩?那势必导致强行摊派贷款,逼民借贷!如何监督?谁来防止经办官吏与地方豪强勾结,挪用公款、中饱私囊?这简直是给贪官污吏开辟了一条合法的抢劫通道!如何收贷?遇到灾荒或借贷者确实无力偿还时,朝廷是豁免还是强力催收?豁免则朝廷亏损,催收则必然动用暴力,与民争利,激化矛盾,甚至逼反百姓!
而且,一旦朝廷经营的“恩印"出事,那牵连可不是一家一户。这根本不是开源,而是在搞事。
话说,而这种“朝廷放贷"的想法,一旦被某些急于求成的官员甚至被苻坚本人听到,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
他又继续吃饭,关我什么事呢,这种朝廷上下都可以赚钱的事,自己这种小鱼小虾敢挡一挡,怕是明天就不知死在哪个水沟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