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立,这行为了有点逾越了。”装什么瞎啊。她想不想自立这件事,还用得着试探么?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淮河上穿梭如织的舟船,那是她治下的徐州。
“告诉他们,"林若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淮阴事务繁忙,无暇他顾。朝廷的′美意',我心领了。至于这些官职,等我哪天有空去了建康,再当面谢恩也不迟。”
兰引素闻言,心中了然。主公这是根本不屑于回应,既不完全拒绝,留下转圜余地;也绝不接受,保持超然独立的姿态。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局面,对大家都好。
洛阳人才招揽之事暂且搁置,兰引素恭敬地应下,将此事从待办事项中划去,转而翻开行程表的下一页,继续禀报:“主公,六月已至,今年书院及各州县的入学报名、考核事宜即将全面开启。新纳入的彭城、青州、淮北诸县学、学的筹备皆已就绪,并无大碍。只是……
她略微迟疑了一下:“关于录取名额的分配,各州郡刺史、世家皆有来信,希望能多争取一些名额,此事还需主公最终定夺。”每年的州考,是徐州体系内最重要的大事,也是各地势力向徐州核心靠拢、展示忠诚与价值的关键机会。录取名额的分配,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唯成绩论因为教育资源本就分布不均,若不对新纳入的疆域给予适当的名额倾斜,使其在未来的官僚体系和决策层中拥有一定的“声量”和话语权,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这些地区离心离德,难以真正融入徐州体系。“将名额分配草案呈上来,我稍后批阅。"林若吩咐道。“是。“兰引素记下,随即又道:“主公,还有一事。荆州崔氏家主崔宏派人送来急信,言辞恳切,希望主公能出面,将他那两位在淮阴书院的女儿送回荆州。”
林若挑眉。
这点小事用得着来烦她?
兰引素轻咳一声,语气略显无奈:“主公,那两位崔姑娘,近日似乎被器械院看中,院判亲自出面,希望招募她们入院担任′匠师′或学徒。但崔家坚决不许女儿从事此等′匠作贱业',双方发生了争执。冲突中,据说那位崔家大姑娘情急之下,以金簪自卫,不慎伤了她堂兄,事情便闹得更僵了。如今两位姑娘躲到了……躲到了晏彦主官的府邸寻求庇护。崔家的人不敢在晏主官府上造次,故而才求到主公这里。”
“阿晏那里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林若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崔家这两个女儿,有什么特别之处?”
兰引素道:“只听器械院说,似乎与一种……一种古塔′胶'有关?属下对匠作之事知之甚少,实在不懂其中关窍。”
“算了,“林若站起身,理了理衣袖,“看来不是小事。我亲自去晏彦那里走一趟。”
先前她找过杜仲胶,那东西提取难度太大,不是古代技术可以搞定的,这位是发现了什么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