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58章 我不急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8章 我不急的(2 / 3)

其实这一点来看,陈光良都不太符合严人美的择偶标准,所以他直接走严智多这条路,显然更容易点。

当然另外一方面,陈光良拥有《东方日报》,又开始发表‘诗’、‘商业文章’,也是希望为自己拉点形象上前。

陈光良当即说道:“我一定到对了,大华饭店的副总经理高志超和我熟悉,到时候我让他尽心一点,务必让新人双方满意。”

严智多心中不由得高看陈光良几分,这第一人家尚且没有交割,那边的高层已经倒戈过来,相当于稳住了大华饭店;这第二陈光良为人处世的成熟老练,简直让人佩服的程度,毕竟人家才19岁多。

“那你有心了!”

“都是应该的就是仁美那边,伯父不要逼得太紧,这事我可以慢慢等,正好这两年也是我事业的关键年份,不急!”

严智多心中更加满意这个女婿,毕竟他看得出来陈光良脸上的自信。

“行也是,你们都还算年轻!”

男方都不急,他也不能急,毕竟这事也算基本成了!

月底,陈光良来到沪南的‘同昌车行制造厂’,诸闻武陪同他考察了工作。

“陈老板,这个就是新式的可乘坐两人的三轮黄包车,你看,还挺宽敞的!”诸闻武高兴的介绍道。

截止到目前,同昌车行制造厂已经拥有售出和订购1200辆三轮黄包车,而工厂正式开工才1个月时间不到。

陈光良打量着‘第二代三轮黄包车’整体外观和构造,也是很满意。

‘第一代三轮黄包车’设计时,考虑的是让政府接受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前前后后一共生产了大约六百辆,随即就开始生产‘第二代三轮黄包车(双座)’。

其实第一代也可以坐两人,只不过略显拥挤。

如今两种款式供市场自主选择,都可以生产,长江车行第三批的两百辆便选择了双人座的三轮黄包车。

“这个很适合市场的运营三轮黄包车,对了,诸老板,我们其他城市的订购如何?”

诸闻武回道:“有人咨询,但还没有正式有人下单,看样子最好是南鲸政府那边制定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广。另外,我们同昌车行已经在各地的销售点上展览,相信也会逐渐有人订购。”

陈光良思索片刻,说道:“正好,我最近有空写篇文章,希望继续通过舆论来主导周边城市的需求。”

诸闻武顿时高兴的说道:“还是陈老板的影响大,效果一定更明显。”

陈光良也对着诸闻武说道:“诸老板也可以多去南鲸政府交通部跑跑,毕竟放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鼓励,也说不过去。”

诸闻武知道毕竟自己是大股东,所以说道:“是这个理,不过要想那些官老爷发句话,怕是钱少不了,搞不好还会被南鲸政府勒索一笔。”

直接要钱不可能,基本上是买点公债,一般是这种情况。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合理的话,也是可以的,相信我们所有股东都可以理解。”

诸闻武咬咬牙的说道:“行,那我晚点再活动活动。”

其实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今他们做实业的,都免不了被南鲸政府敲诈。

陈光良倒还好,毕竟才刚刚冒头,而且基本懂行的人都知道,他是‘空心大佬’,目前负债很高。等过一段时间,自然也不会幸免。

当然,破财免灾,陈光良肯定不会对着干的,更何况他好歹是个报业大亨,多多少少有些情面在。

接下来,诸闻武又为陈光良介绍道:“这是三轮黄包车的豪华款,专门供那些私人用,已经有人订购和咨询,我觉得也是个不错的市场。”

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很多有钱人也是购买黄包车,然后请人拉车。

如今三轮黄包车出现,总归是要替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发表关于‘三轮黄包车’的文章,之前倒是发表了关于‘豆奶’可以增强华夏人体质的文章。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