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约10万平方尺(约16亩),当年莫干生仅地皮就费了100万港币,可谓非常昂贵。
正式莫干生如此有钱,才让太古大班警觉起来,你一个小小的买办,居然如此有钱,到底是贪墨了多少财富;后来,太古便想办法,逐步减少买办的佣金(5%减少至0.5%),甚至直接取消买办。
而陈光聪、杨秀英的住宅,也位于干德道,但不过是一幢三层的小洋房,占地面积不过1亩而已,相当于后世的独幢小别墅。
拥有一个院子,汽车也能停进来。
陈光聪夫妇知道,陈光良会常来香港,加上又没有购置其它住房物业,便将三楼一直空着,留给他居住。
这一点,夫妇俩倒是齐心,不会有怨言。
“下午我要去平安银行大厦,中午就不喝酒了!”
简单的洗漱后,陈光良下楼时,陈光聪夫妇已经让佣人准备了丰富的午餐,还准备了酒。
陈光聪马上撤掉酒,说道:“嗯平安银行大厦在中环挺震撼的,十层的高度,也是鲜有的高楼。听说这幢大厦建成后,平安银行在香港的存款也多了起来。”
平安银行(香港)财务是单独计算的,毕竟这边存港币较多。
陈光良说道:“嗯,但毕竟开业还短,只能说生存下来,做生意要耐着性子,一步步走踏实才行的。”
陈光聪马上说道:“大哥说的是”
对于这个亲弟弟,陈光良也是希望他能成为自己在航运业的得力助手,抗战胜利后,支持他独立,也是毫无问题的。
吃完午餐,陈光良便乘坐汽车前往中环,两岸的景色让陈光良感叹,这个时代的香港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给沪市商人的印象就是——市面不及沪市之繁华,尤其永安、先施两个百货公司,其规模甚小,即无特殊之处可饱眼福,自感无留连之必要。
来自大江南北的旅客,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常是寒碜的。不但无法与沪市相比,就连广州、天津乃至哈·尔滨都比香港繁华。
这就是现实的一幕。
香江真正经济腾飞,应该是1950年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华人纷纷涌入香港,之后才插上翅膀,经济实现腾飞。
来到德辅道,一幢十层高,占地2万平方尺,建筑面积高达10万平方尺(顶部逐渐变小)的一流大厦矗立在香港中环。
平安银行在香港兴建这样一幢大厦,也是让沪市的商人错愕,实在想不明白陈光良为什么如此犯傻,来到香港这个穷地方,还投资上百万大洋兴建大厦。
而且香港的银行大厦,比沪市的平安银行大厦,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建筑,都比其豪华和庞大。
走进平安银行大厦,陈光良很快就见到这边的平安银行经理李鸿生、协理张树年等高层,以及叶熙明也带人在香港考察,大家也是一番寒暄,随后来到会议室。
李鸿生汇报道:“自今年一月份以来,香港的钱庄和银行陆续发生挤提事件,我们香港平安银行因为作风稳健,故躲过一劫,并有一定的发展。香港平安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210万港币,放贷金额为76万港币.同时,和内地建立系统的汇兑业务,在不考虑平安银行大厦收租的情况下,保守已经达到盈利的水平。”
去年,香港平安银行还产生了亏损,主要是前期的开支。
随着平安银行大厦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信誉提升,存款自然就提升,业务也自然扩大,特别是汇兑业务。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平安银行投资香港资产一事,大家现在有什么手上的项目?”
他心中倾向是购入铜锣湾、北角、九龙的地皮,特别是工业地皮。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前世1937年后,香港也涌入了一批内地的工厂,企业家带着资本与技术离开沪市,香港工业迎来腾飞良机。
上海企业同样以民生轻工业为主,技术却更上一层楼。同样是味精,广州天生味源厂的“味源”粉体粗糙易发潮,不耐久存,无法出口。上海天厨公司于九龙马头角道建厂,风味赶超日本货,出口迅速占领南洋市场,进而打进美国,年产量达到180吨;同是印刷厂,广州流行五彩石印,最大生意是印制彩色商标,而中华书局与大业公司在香港设厂,印刷业一步直达印钞票的最高境界。
1940年,香港注册工厂多达800家。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潜藏在民间的技术、资本与熟练工人,成为战后工业再起的动力。
平安银行投资地皮,可以提前修建工厂大厦,帮助沪市工业转移至香港,再反过来支持抗战。当然,这些物业或地皮,自然是只租不售。
接下来,大家纷纷发言,显然准备很充足。
例如张树年就汇报道:“铜锣湾有幅地皮急着出售,价格并不高,原来是仓库,面积约6万平方尺(10亩),价格预计在20万港币左右(15万大洋,约1.5万一亩)。”
听到这个事情,陈光良盘算了一下,在1935~1945年期间,香港地皮涨幅应该不算大;虽然1937年涨了一波,但沦陷后自然又大跌。(前世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北角地皮约7港币一平方尺,但很快就暴涨数倍甚至十倍)
炒地皮,显然是不可能,香港现在的物业和地皮,基本就是陈氏家族和旗下企业的‘底蕴之一’。
“可以谈”
随后,大家纷纷献出项目,毕竟最近都有在观望。
陈光良则挑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接下来准备接洽。此次平安银行在香港,预计投入100万大洋,约不到140万港币。
再加上香港也发生银行挤提和经济危机,自然能买到更多的物业。
最让陈光良意外的是,沪市‘分层分期’已经流行那么多年,香港居然鲜有这样的案例。综合愿意,还是大家不愿意分享自己手中的物业,做一次性买卖,以及香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