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回道:“你这是报纸上看的新闻吧,不过你倒是说对了,至少日本人现在不敢向我杜门复仇。”
法租界臭烘烘的,这是真的,缘由是:
杜月笙离开上海后,一些小流氓就没了约束,抢劫、盗窃、杀人案频频发生,小帮小派不断进行火拼,搅得沪人都不得安宁,甚至一个小帮派的纷争竟然搞得法租界居民都想逃离上海。
原来在上海租界内没有化粪池,所以居民的排泄物都要粪夫们用担子挑走,这项工作虽然比较脏,但在底层眼里却是个好职业。
粪夫们可以有两份收入,一份来自居民的清洁费,一份可以把粪当肥料卖出去换钱,于是,底层许多人都眼红这个行当,争抢着当粪夫,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帮派,最厉害的那个人就成了“粪头脑”,也就是粪帮帮主。
帮主当然既要从中牟利,也要负责维持秩序,法租界的“粪头脑”叫范开泰,在他死后,他老婆史金秀接管了粪帮,成为上海滩第一位女白相人,也深得杜月笙的赏识,所以,她的地位很稳固。
但在杜离开上海时,金秀突然病逝,粪帮帮主之位又传到了她的儿子小范身上,但小范是个纨绔子弟,以前靠杜月笙撑着,没人敢抢他的饭碗,杜离开上海后,小范就搞不定了,全体粪夫起来闹事,粪帮一下分成几个小团体,武力争抢帮主之位,而小范也就靠边站了。
粪夫们乱战,一连数天,租界居民叫苦连天,没了粪夫们挑粪,家家户户臭气熏天,法国总领事气的直跺脚。
好在杜月笙及时在香港发号施令,粪帮才恢复平静。
和杜月笙聊了一阵,他又说道:“这次光良你虽然不在沪市,但平安银行购入200万救国公债,并成立救助难民的机构,沪市民众也知道你虽然被困香港,但也在救国救民,功劳甚大。”
陈光良说道:“谈什么功劳,都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做的,不值得夸奖。”
杜月笙也是会说话,陈光良明明是提前先跑,但却成为了‘被困香港’。
事实上,沪市的市民和南鲸政府,也都是认为陈光良是正巧在香港,然后因为战争而不能回沪主持公益,但给予的支持依旧非常巨大。
还没有那个企业团体,一下子购入200万的救国公债,毕竟这实在过于庞大。
说实话,陈光良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也知道这基本就是打水漂——1941年才回筹钱还本金,但那个时候的法币,贬值不知道多少去了。
但陈光良也考虑过,反正是储户的钱,无所谓了。
陈光良和杜月笙在香港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交流什么深入的东西,不过双方也对目前的形势进行了交流。
杜月笙知道,陈光良一向非常有远见,就询问道:“光良,你觉得这场战争我们会赢吗?”
事实上,杜月笙等人的情绪是非常悲观的,只是不想当汉奸而已。
陈光良很自信的说道:“我们肯定会胜利,日本的战略是灭亡华夏,而他自身的资源非常稀缺,所以战争只要一场场的打,哪怕输多赢少,但只要一点点的消耗日本,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日本还是经不起消耗的。更何况,正面战场输了,就打游击,只要我们华夏人不屈服,这个民族就有希望。”
事实上,前世不是日本人想打太平洋战争,而是华夏把日本拖到不得不打太平洋战争,去扩大石油、橡胶等重要物资的需求地。如果华夏政府在1941年已经彻底败了,那日本完全不会先打太平洋战争。
杜月笙一听,顿时说道:“还是你一向看事看得清楚和明白!”
虽然比这个年轻人多活几十年,但是谈论这种事的时候,他们永远都不会有陈光良脸上的自信。
“哪里,我只是认为,华夏人的思想崛起,这个民族就不会败而已!”
“有道理”
汉奸虽然有,但抗战的决心还是主流。
翌日,陈光良在平安银行大厦的办公室里,听取了这边平安银行精力李鸿生的工作汇报。
“自从11月份以来,内地不少资本纷纷通过武汉、广州、上海来到香港,我们平安银行在汇兑上的业务猛增十倍.与此同时,平安银行(香港)的存款增加迅速,已经达到1200万港币.平安银行迎来大发展的机遇。”
这几年,平安银行一直在全国布局,建立了一套‘汇兑系统’,简单来说,如果你在武汉,想将资金转移,但一路的安全又得不到保证,那自然选择银行的汇兑系统,安全有保证。
而随着内地来港的富翁增加,平安银行的存款自然也大大增加。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确实迎来很好的发展,不过存款增加,我们的资金出路,你觉得该如何?”
李鸿生当即说道:“第一,今年我们修建厂房、住宅,投资逾200万港币;第二,现在来港建厂的沪市企业家不少,我们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之前,平安银行(香港)趁香港地产市场低迷,购入了50万平方尺的工业用地(耗资150万港币左右)、购入15万平方尺的住宅地皮,耗资近80万。
这些地皮又需要庞大的建筑费,平安银行(香港)便动用储户的存款投资。
陈光良说道:“支持沪市企业家来港建厂是没有问题的,但贷款期限要控制在三年时间,不宜过长。”
“好,我明白了。”
如今平安银行在香港可谓投资收获颇丰,拥有一幢德辅道的十层写字楼大厦、几十万平方尺的工业厂房(一层、两层都有,一层为主)、几十万平方尺的出租住宅(3至5层的唐楼、洋房),每年收租近百万港币。
“陈先生,沪市天厨厂的人到了!”
陈光良起身,随即说道:“请他们进来”随即对李鸿生说道:“正好,沪市天厨厂有意在香港办厂,我邀请他们考察我们的厂房,一起见见。”
“好的”
以陈光良在沪市商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