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酒店,再从英国利兹酒店集团手里买下全球丽思卡尔顿的冠名权,之后就以高端奢华为定位,把丽思卡尔顿的品牌做起来;第二个,喜来登现在已经开了一百家店,主打高端市场,要是能入股甚至成为最大股东,也能快速抢占高端酒店市场。”
陈文锦听得格外认真,等陈光良说完,他稍作思索,问道:“爸,那您对写字楼投资怎么看?特别是曼哈顿的写字楼,最近有不少开发商找我合作,说想在华尔街附近拿地建楼。”
“现在还不是时候。”陈光良语气笃定,“美国现在陷在越南战争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经济迟早要受影响,现在曼哈顿写字楼的估值太高了。等七十年代初经济回调,到时候再抄底也不迟。这几年你就专注两件事:一是把亚马逊购物中心的东部扩张做好,二是把酒店产业立起来。”
“我明白了!多谢父亲指点,后续有什么情况,我再及时向您请教!”陈文锦连忙点头,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陈光良没再多说,心里却算着账:前几年让蒋梅英第二次给陈文锦转了2000万美金,专门投ib和波音,单是ib的股票就翻了五倍,等明年ib市值冲到1500亿美金以上开始套现,陈文锦单从股市里就能拿回8000万美金以上,足够支撑他的多元化布局了。
这时,陈乐怡忽然眼睛一转,凑到陈文锦身边,笑着说道:“哥,等你启动酒店项目,要是需要投资可别忘了我!”
前几年陈乐怡也分到了2000万美金,按陈光良的指示投了ib、波音和德州仪器,如今市值已接近7000万美金。
按陈氏家族的规矩,女儿成年后分到家产,后续除了家族办公室和二房信托基金会的生活费,不会再额外获得家族财富。她不像陈文锦有自己的产业,自然格外看重这次投资机会。
陈文锦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放心,少不了你的份!到时候肯定找你拉投资。”
陈乐怡刚笑出声,一旁的陈文骅也主动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期待:“父亲,我想成立一家投资企业,这些年在母亲的投资公司里学了不少,也一直记着您教的‘价值投资’理念,觉得自己能试试了。”
陈文骅学的是商业管理和金融,去年从大学毕业就进了蒋梅英的美国投资公司,已经做了快两年,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
陈光良看着这个儿子,缓缓说道:“再等一年吧。明年你母亲的投资公司会减持一部分ib的股票,到时候会给你一笔资金,足够你成立一家自己的投资企业。这一年你再好好协助你母亲管理家族投资公司,把美国金融市场摸透——以后家族在美国的金融投资,说不定还要靠你挑大梁。”
陈文骅眼中闪过一丝激动,连忙点头:“好!多谢父亲!我一定好好学!”
海风再次吹过草坪,带着沙滩的咸湿气息。不远处,陈文海正带着两个侄子捡贝壳,偶尔传来几声欢呼;蒋梅英和凯丽聊着育儿的琐事,不时响起轻声的笑。
陈光良看着眼前的一家团圆,心里满是暖意——商场上的风风雨雨固然重要,但这份家族的温情,才是他一路走来最坚实的支撑。
纽约郊区富人区的一幢别墅里,陈光良和蒋梅英驱车到来。
门刚打开,穿着浅灰色西装的汤非凡就迎了上来,头发虽已半白,眼神却依旧清亮,握着陈光良的手时,力道仍带着当年在沪市时的爽朗:“陈先生,该是我去香港看你才对!你倒先踏入我家的门了。”
他身后的妻子何莲穿着素雅的旗袍,手里还拿着刚擦拭完的茶具,见到蒋梅英,立刻露出熟稔的笑容:“梅英,快进来坐。”
陈光良走进客厅,目光扫过墙上的照片——有汤非凡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合影,有他与医药界同仁的学术交流照,最显眼的是一张黑白老照片: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年轻的汤非凡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培养皿,身边站着同样年轻的陈光良。“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都三十年了。”陈光良指着照片,语气里满是感慨。
汤非凡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笑着摇头:“若不是你当年劝我来美国‘深造’,现在看来,倒是让我避开了不少风波。”他给陈光良递上一杯茶,“这些年,辉瑞的人天天来请我,我倒也没闲着,前年刚研发出一种新的抗生素”
“你啊,就是闲不住。”陈光良喝了口茶,目光落在一旁站着的年轻人身上——那是汤非凡的儿子汤闻声,28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白衬衫,透着浓浓的学者气。
“闻声,快给陈叔叔、蒋阿姨问好。”汤非凡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汤闻声立刻上前,微微鞠躬:“陈叔叔,蒋阿姨,好久不见。”
“在辉瑞做得怎么样?”陈光良关切地问,他记得这孩子是在重庆出生的。
“博士毕业后就进了辉瑞的新药研发部,刚工作一年多”汤闻声回答一板一眼。
“子承父业,有出息。”陈光良赞许地点头,又打趣道,“都28了,结婚了没有?”
汤闻声的脸瞬间红了,手指无意识地攥着杂志边缘:“还、还没有女朋友。”
“喜欢什么样的?”陈光良追问。
“喜欢……喜欢我们华夏人。”汤闻声的声音更低了,耳根都泛着红。
陈光良忍不住笑了,拍了拍他的胳膊:“好眼光,慢慢来,总会遇到合适的。”
一旁的何莲笑着补充:“这孩子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我们给他介绍了几个,他都以‘没时间’推了。”
蒋梅英拉着何莲的手,轻声道:“男孩子事业心重是好事,缘分到了自然就成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毯上。陈光良与汤非凡聊起国内的情况,汤非凡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伤感:“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就会想起当年在沪市的日子,不知道现在母校怎么样了。”
“总归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