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两银子,从牛心山李师傅炮厂订购一门红夷大炮只需要八百两,这些年里,在王信的提议下,李师傅炮厂每年生产三门红夷大炮,提升到每年生产七门,这两年才降低到三门。
“大同军拥有红夷大炮三十二门。”
“大同到宁武关四百里的路程,就算红夷大炮运输难,十五天内也可以运到,最迟不超过二十天。”
“三十二门红夷大炮,一夜之间摧毁宁武关,趁着周文措手不及,各处军队分开,不能及时集结的机会,突袭山西拿下太原,让山西军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严中正仿佛听天书似的。
汤平和刘通笑的合不拢嘴,真要是能做到一夜拿下宁武关,给大同军争取更多的时间,大同主力趁着朝廷反应不及的机会,能占多少城池就是多少城池。
大同精兵多,装备也精良,可以快速扩张,虽然会导致战斗力下滑,但转守为攻消化国事的局势下,问题会小很多,大家更有信心。
只不过,严中正怀疑道:“红夷大炮真能一夜之间拿下宁武关吗?”
这个问题很关键。
如果不能,拖得越久,山西和朝廷反应过来,或者宣府做出反应,让大同陷入首尾难以兼顾之态,将会又是一番局面。
实际上大同实力太浅。
非要以一己之力对抗朝廷,不光成为众矢之的,也步步维艰,曾直虽然不懂兵事,但是也能看得出几人的困惑,不禁感叹,“还是想办法和朝廷缓和一下吧。”
说到这里,众人又沉默了下来。
节帅府在京城最大的势力当然是四大家,既然要缓和,当然需要在朝廷有自己人。
张吉甫虽然拉拢,但是也防着。
平时不说什么,只要敢露头,悄无声息一击毙命,现在就令大同军很难受,不上不下的。
“首先,三十二门红夷大炮一起发威,红夷大炮的威力不是没有见过,只是大家没有见过炮轰城关的威力,但是我有信心。”
大清的红夷大炮,难道比自己的要精良些?
大清的红夷大炮可以做到,自己的红夷大炮不说超过,至少也不差吧。
所以王信并不认为办不到。
“其次,我不认为朝廷会彻底翻脸,张吉甫的威胁是威胁,可是他绝不会与我撕破脸,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越是如此不留余地,我越不信他会动真格。”
没有七八成的把握,自己怎么会在大同进行改革。
张吉甫要是真这么牛。
又能在天灾人祸下稳定朝纲和军队,又能无视皇帝的奉献把自己逼上绝路,还能搞定辽东各镇.自己都办不到的事,他凭什么可以办到?
虽然心里还有疑惑,但是当王信斩钉截铁的说出来后,出于对王信的信任,众人心里轻松了许多,不像刚才压抑。
“既然节帅确定,那么最坏的结果也是和朝廷翻脸,只要能一夜攻破宁武关,属下认为最难的困难就没了,连最困难的麻烦都被解决,后面还会遇到的问题又怕个什么呢。”
汤平越说越有信心,大声道:“在扬州的时候,属下就看这个朝廷不顺眼,朝廷要真不顾大同八十万军民的死活,那属下敢向节帅拍胸脯,五万余将士唯节帅是瞻。”
汤平对节帅的态度绝对没的说。
严中正站了起来,笔直道:“属下认为汤总镇说得对。”
“只要节帅一声令下,军队毫不迟疑。”刘通跟着表态。
大同军虽然很早就成立,但是今日的大同军毫无疑问是节帅一手带出来,节帅的威望之高,没有人怀疑。
“节度府上下没有问题。”
曾直也表态。
虽然不认为是好时机,但表态还是要表的。
属下们的态度,王信没有意外,大同军镇作风优良,与大周外部格格不入,坏处是封闭,好处也是封闭,大家出于自身的认可愿意团结在节帅府。
同时又因为节帅府做派的不同,他们的价值也只能在节帅府体现。
汤平一声令下,军队严格执行。
他不需要向别人孝敬,别人也不需要向他孝敬,所以军队气氛严明,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这一套做法也只能用在大同军镇。
比如辽东军,辽东军同样也能打,但辽东军走的是另外一条家丁路线。
“我可没有说要造反。”王信摇了摇头,“是你们提出来的,又列举出了几条问题,我针对问题作出的解决法子而已。”
众人无语。
合着大家激动半天,节帅闹着玩呢。
曾直松了口气,他太知道大同的家底了,连忙说道,“既然张吉甫虚张声势,想要逼迫我们主动让步,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拒绝,但是可以先与他谈。”
“谈吧。”王信拿出了决定,“慢慢谈。”
京营控制在张吉甫手里,十几万大军,周边还有宣府,蓟州,山西等出的军队,这些地方的主要将领许多也是张吉甫换上来的人。
说实话,王信真不知道皇帝怎么赢的。
但是应该不久了。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
无论是皇帝赢,还是张吉甫赢,矛盾到了最后的地步,无论谁赢都会面对更复杂的局势,如何稳住新的局面,到时候没有人顾得上大同。
或者.还要拉拢大同。
趁着有利的时间,收拢更多的灾民,开垦更多的荒地,自己蝴蝶的翅膀可煽动不到海外,番薯没道理找不到。
荒地有了,水源虽然不充裕,但是给番薯浇水还是够得。
到时候。
大同坐拥整个河套,外有小黄河一带,大宁一带,然后借助番薯把荒地变废为宝,哪怕每亩地只多出几十斤的产量,这可是凭空多出来的。
“一时间谁合适呢。”
曾直烦恼。
自己和张云承都不够格,节帅府其余人更不格了。
以前都是有贾政吴文华等人顶着,吴文华如今是广东巡抚,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