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76 章(2 / 3)

你家为何不去参加我父亲的丧礼?”

对方支支吾吾一阵,才找到话:“那时候伯母家里也有急事,没能去成。”这点确实无法辩驳,明立辉进来,跪下大哭,一边哭一边往脸上扇巴掌:“侄子,伯父错了,伯父悔啊,你就原谅伯父一次吧。”明甫光平静地看着,没有动容之态,在座的人都看出来了。不需要明甫光多说,明三爷爷往外头招呼几个年轻人进来,将明立辉拖出去,里正站在院子里指着明立辉的鼻子斥骂。里正家围墙爬满了看热闹的人,对着明立辉一家人指指点点。跟着明立辉走路去扬州城,又饿着肚子奔波回来的几户人家,看着明立辉一落势,也混在人群里怒骂明立辉,将明立辉是如何蒙混兄长,多收佃户一成粮食的事说了。

“什么?明老爷只收五成的租子,该挨刀的明立辉,收了我家六成的粮食!”

“我家的粮食啊!”

人群里,被欺骗的佃户们跳出来,对着明立辉一家拳打脚踢。明甫光站在门里,看着这场闹剧,一时想到,如果让明立辉先出手,带人在林家门口大闹,那被动的就是他和姐姐了。占据先机很重要。

待到傍晚,明甫光和里正等人道:“我也是时候回县里了,此行还会在县里待两日,就住在以前那处宅子。”

暗示得如此明显,第二日,明三爷爷就带着几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说随明甫光使唤。

明甫光挑了两个人跟着回扬州。

被挑中的两个人欣喜异常,没被挑中的也给了一兜糕点作安抚。回程路上,明甫光突然道:“以利而聚,以利而散,只要我能给出利益,这些人就会忠心于我。”

堂伯不能给出好处了,所以被村里的人抛弃了。林明霁心一紧,小舅子不能跟他出来一趟就变偏执了吧?他温和教导道:“只凭利益不稳固,还有一点,要用真心,真心心加上利益,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背叛。否则,你给了他利益,来日别人能给他更大的利益,他亦会为了利益背叛你。所谓利益,只能对外人,对待家人和朋友,有真心、真诚就够了。”

明甫光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林明霁坐在车辕上,手里抓着缰绳,空出一只手去摸他的额头,“糟了,该不会学傻了吧。”

瑶儿使唤他出面,跟在明甫光身边,就是为了又能让明甫光得到历练,又能让他保持原有的性子。

林明霁急得要在路边停下马车,好好和明甫光说一会儿话开导他。明甫光装不住了,大笑出声,“被我骗到了。”林明霁松了口气,笑骂他一句,故意驾驶马车往崎岖不平的路上走过,颠得明甫光头晕,一个劲地认错。

夜晚,林明霁献宝似的拿出一个小匣子,那样子就像驯服的大型宠物在她面前狂摇尾巴。

明瑶华好笑地打开匣子,随口猜道:“什么好东西,给我买的首饰?”却看到里面是一张崭新的房契,仔细看,上头盖着清宁县的印章。正是她从两三岁起就一直住着长大的宅子的房契!明瑶华眸中水光闪动,这处宅子承载了她十多年的时光。明老爹从北边辞官回到扬州,在永平村住了一段时间,就搬到县里长住。她在这所宅子里第一次见到跟着婆母上门求学的林明霁,守在房门外侯着阿娘生下弟弟,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又在这所宅子里送走阿娘,送走阿爹。她的快乐和悲伤,亲人的降临和离去,都封存在这所宅子里。不,这不是随便一处宅子,更是她记忆最深的家。她扑到林明霁胸口无声落泪,林明霁抱着她坐下,轻声道:“买下宅子的是一个商人,只往外租了一年。我去看了,宅子里变动不大,我请从宜做监工,着人将宅子重新修缮成以往的模样。等下次再去县里,就不必借住在周家了,我们回自己家住。”

林明霁对这所县城宅子也有特殊的感情。他初次登门,就在院子里见到他未来的妻子,蹲在花丛里,穿着鲜艳的衣裙,头上绑着两条红发带。明瑶华渐渐止住哭泣,林明霁回忆道:“我才第一次上门,你就围着我问东问西。”

明瑶华眼里还含着泪,笑出声来。

小时候她见到的都是普通孩子,那时候来拜师的,或是同村乡邻的孩子,和明老爹有点沾亲带故的情分,或是县城大户的孩子,家里小有权势。只有林明霁两边不沾,但是他长得好看,好看到她主动上前搭话,“你是来找我爹的吗?你家住在哪儿?你是村里的孩子,你天生就这么白吗?为什么没有晒黑?”

还偷偷和他保证:“你长得好看,我给你加十分,等会儿我和我爹说,让他一定收下你跟着他读书。”

不过林明霁根本不需要她说好话,明老爹就收下他了。明瑶华捧着他的脸,在他嘴角亲了一下,道:“你的银子都用来买回宅子了,手头还有银子使吗?”

县城三进的普通宅子,市价要五百多两,买得急,少说也要六百五十两银子。

林明霁最大的财产就是林如海给他的银票和庄子铺子,都在她手里收着。林明霁道:“没了,就剩几两碎银子了。”因买宅子不好在林家账上支银子,他用的是存下来的散碎银子。不过也没事,他几乎没有用钱的地方,去酒楼书肆都是挂公中的账,月底林家账房会统一给钱。<1〕

明瑶华靠在他怀里道:“明日我让人取五百两给你。”林明霁欣然接受,一点儿也没有从女人手里要银子使的不好意思。火

金陵乡试过后,主考官就带着房官们就进入高强度批阅考卷的状态。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要批阅六千份卷子,累极,但也荣耀至极。翰林院侍读学士张静直主考南直隶,每一份写了“荐"字的卷子他都仔细看过,尤其是被各房推荐的策论题。

洪熙帝胸怀大略,若有精于时务的学子,将来入朝为官,必能得到重要。而他这一次攒了资历回去,官职也能往上提一提。贡院内,各考官们批阅卷子临近尾声,早已双眼发蒙,倦怠不已,说话声都少了。

看到文章后半部分字迹潦草的卷子,直接不荐。除非后面好的卷子实在少,才会将这些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