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我要当大官> 第153章 北上资金 歌舞升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北上资金 歌舞升平(2 / 3)

饶劫掠了徽商银库,如今钱银充足,正大肆扩军!”

郑方行说道。

而女人则拿出一支简陋的鹅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快速的记录着。

“现在,圣火军已经分兵控制江西潘阳,控制长江水道。

并分兵衢州,直逼南京。

按照我们在课堂上所学进行推测,我猜圣火教下一步,就是要拿下金华-杭州陆路,打下南京与京师分庭抗礼,并占领太平府,控制长江航道、大运河····”

女人停了笔,没有去记载郑方行的推测。

她只需客观的将现实情况传出去,至于分析战局,那是后方的大人们要做的事情。

将一个木匣子搬了出来,将匣子上的锁扣打开,手提木匣从前方往后一拉,活页转动,就露出了里面一个胡桃木、黄铜材质的电报机。

这电报机并不好使,传输途径很短。

但这里距离城墙很近,只要能传出城去就足够了,剩下的传输自有人去办。

“帮忙摇一下!”

女人喊郑方行帮忙。

随着郑方行摇动发电机的手柄,产生电流,电报机上小小的灯泡闪烁亮起。

女人对照着自己记录的内容,按动电键,一阵“嗒-嗒嗒一一嗒嗒-嗒”长短不一的声音之中在房间里响起。

淳安县衙。

化身边疆月的秦十月处理完了公事,伸了个懒腰站了起来。

“绿云,把这一封信寄出去。”

她将一封信递给了侍女。

绿云接过一看,信封上面只潦草写着“东阳府安”几字。

并没有写下具体地点和具体的人。

但她一看即明,这样的信她已经投出去过不知道多少份了。

“是!”

绿云匆匆出门。

“等等!”

秦十月忽然想起了什么,去书匣里面翻了一下,拿出一本线装书册:“把这本书一起寄出去。”“武阁藏书?”

绿云一看封面上的红戳,忍不住惊讶。

“先秦道法,放在武阁之中也没什么用了。既然他喜欢这些东西,就送给他吧。”

秦十月说道。

“是!”

绿云接过书册,匆匆出去。

很快,便有一骑接过绿云的包裹,叫开城门,匆匆出城去了。

到了晚上,包裹被送上一艘运河小船,船上挂着黑底莲花,红色十字的旗帜,一路畅通。离开圣火教所占区域以后,又挂上官旗继续北上。

过了五日以后,安昕收到了秦十月的信笺。

“安兄如晤,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大燕气数已尽,君宜早谋退路,万不可困守危墙之下。朝中党争日炽,新帝幼冲,朝政尽操于权臣与深宫妇人之手。

君纵有擎天之志,亦难挽狂澜于既倒。

望君慎之,勿为朽木殉葬,勿作政争牺羊。

江南乱象已现,唯兵强马壮者可存,望君早谋立足之基。

令,有《黄庭内景经》一篇,此为内求之法,由“太上感应’至“天人合一’,因人自性具足,内炼自身,自足自在,了然成仙。

今虽已无仙,但可参其经典,循其道理,增长智慧。

十月顿笔。”

安昕可以看出信中殷殷嘱托之情意。

虽然见面寥寥,但人与人相交,纵然千面不过点头之交者甚多。

而寥寥几面,却已情投意合者也有。

安昕与之长久的笔友关系,虽不问其出身背景,但心心相系,也更显情真意切。

拿出《黄庭内景经》,书页已经泛黄,但在纸面上不知涂了一层什么东西,在手指捻动书页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纸张的柔软与韧性。

上一次在军械局,因龙气反馈而大量灵气灌体的时候,因功法运转不迭而导致浪费灵气,安昕便想着找一找进阶的功法了。

在如今世界,灵气之珍贵可想而知,但《太上感应篇》本就是引导练气士感受天心,了悟大道,天人合一,引气入体的入门功法。

大部分内容都是帮助修者寻找那一颗困顿于尘世之中,纠杂缠绕于世俗人心而被红尘蒙蔽已久的“心”,以及寻找到自己的“心”以后,自性具足,发心动念,引气入体,踏入修行之门的道途。而现在,安昕的修行在养神境也已积淀深厚,作为入门功法的太上感应篇已经无法非常自如的控制和搬运灵气。

他在和秦十月写信的时候曾经相询,没想到对方真的很快为他寻到了功法。

安昕一行一行仔细看,只觉句句珠玑,没有一些积淀甚至很难理解其中真意。

一看,就是大半日过去。

直到张良搬来一摞公文,打断了安昕参悟功法。

最上面一纸公文,是来自布政使司衙门。

安昕打开一看,忍不住嗤笑一声,随手将之扔到了一边。

“董之涣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张良闻言,问道:“老爷,我们不管扬州吗?”

他是认为这一份公文最为重要,才将其放在最上头的。

安昕摇摇头:“且不说他董之涣身为布政使管不了兵马,就算是按察使司,在这种时候,我安昕为何要听他的?

南方情况尚不明朗,京师之中也无明旨,安国军在这关键档口,擅自行动并非好事。

他董之涣跑到了扬州,发一纸公文就要我安国军开往扬州,护他周全。

那东阳府怎么办?

东阳的倭寇就不管了?

他董之涣的命,还没有那么值钱。”

安昕对于董之涣这个胡党之人并不怎么感冒。

这家伙靠着裙带关系上位,这一次在官场上十之八九是混不下去了。

南方暴乱的风,已经吹到了东阳。

大运河上的萧条,令东阳府的运河码头冷清了很多。

但东阳府的经济,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烈火烹油,越发繁荣起来。

自唐以来,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