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1982,从见手青中毒开始> 第261章 过年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1章 过年了(2 / 6)

毛啊,拿酒去啊,一个破鹿茸酒还藏起来,你防谁呢?陈东风扫了赵德柱一眼:“我防谁谁心里没点逼数?”

赵德柱“一脸茫然”的四下看看:“云也也没在啊,你至于防他防成这样嘛。”

陈熊也是点点头:“就是,亲生儿子还这么防,你现在是真的抠。”

陈东风趁机抢着摸牌,头也不抬的说道:

“别想了,我那酒留着等我儿子结婚才会喝。”

赵德柱眉头一挑:“义父,我开完年就结,怎么说?”

陈东风一怔,起身说道:“卧槽,话都到这个份上来,爸爸还能怎么办,我去拿酒。”

陈东风离去,陈熊这才打趣赵德柱:“陈东风有一点说得对,你狗日的现在是真不要脸。”赵德柱霸气的摆摆手:“多大个事,面子这玩意又不值钱,我和陈东风关系很复杂,你们不懂!”陈熊吐出一口烟好奇的问道:“有多复杂?”

赵德柱一脸感慨:“我们既是兄弟,又是郎舅关系,现在还互为父子,你说复杂不复杂!”陈东风抱着酒坛出来骂道:“滚你爹的,只是父子关系,哪来的互为父子,老子可没你那么不要脸。”赵德柱冷笑一声:“你他么十岁就和老子互为父子,你狗日是真健忘啊!”

¥H」”

陈东风脑海里想起那些互为父子,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才骂了一句,放下酒坛招呼众人喝酒。1983年2月12日。

今天是除夕。

陈东风难得没有睡懒觉,而是一早就起来忙活。

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

现在的春联很小很窄,远没有后世机器打印的那样花样繁多。

没有胶水,贴春联用的都是浆糊。

也就是面粉和水搅拌加热,处于粘稠状态下放凉,和胶水的功效差不多。

陈东风懒得自己熬浆糊,起身去赵德柱家里拿点来用。

赵德柱刚好也在贴春联。

陈东风远远就喊道:

“赵德柱,睁大你的狗眼看清楚了,不要又把六畜兴旺贴正门上了。”

在云省,春联分为好几种,有平安也有阖家欢乐,也有发财的,还有一种就是专门贴牲口房的。这样的春联,横批一般都是六畜兴旺,寓意着明年养的家禽不生病,多产崽。

陈东风纵横江湖这么多年,唯独就见过霍麻战士赵德柱会把“六畜兴旺”四个字贴在正门之上。就连那些不识字的人都没有犯过这种低级的错误。

赵德柱老脸一红,脸上有些挂不住。

他这一生,黑历史太多,逢年过节就要招人调侃。

“滚!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陈东风笑呵呵的分了一点浆糊:“晚上过来我家打牌,就不来你家了。”

赵德柱烦躁的说道:“知道了,就你家院子大是吧,放心,过了春节我家也加盖房子。”

赵葛亮现在有钱了,生意越做越大,也开始嫌弃房屋小,准备年后扩建。

赵德柱和陈东情的婚礼也因此推迟到明年上半年。

用赵葛亮的话来说,还是赶紧盖房子分开住,要是和赵德柱住在一起,他怕他这一辈子会少活好多年。“走啦!横批有点歪,你贴得什么鬼玩意!”

陈东风家的春联是陈清河亲手写的。

没办法,以陈东风和陈大国两人的鬼画符,还没资格写春联。

他们父子二人写出来的东西,基本可以用来当符咒使用,因为别人看不懂。

贴完春联,陈东风开始在窗户上贴“福”字。

不学无术的陈云也跑了过来:“爸"你贴倒了呀,诶!”

陈东风叼着烟骂道:“滚一边去,福字就要倒着贴,寓意福到,败家玩意,这都不懂。”

陈云也撇撇嘴:“那为什么不倒贴一个钱字,钱也到了!”

陈东风额头青筋一跳:“陈云也,不要逼我给你一个难忘的童年回忆!”

陈云也这才缩缩脖子装着一裤兜鞭炮出门。

陈东风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想起二十年以后陈云也信口雌黄的说,他一碗水端不平,从小对陈云天好,对他就不好。

动不动就是一顿打骂,好像他是捡来的一样。

陈东风那时还有些愧疚,觉得却是是对小儿子打骂太多了。

现在看看,他觉得还是少了,还不够,明年还得加重剂量才行。

贴完春联、门神这些,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吃过午饭,陈云也已经把新衣服翻出来挂在墙上,等着明天穿新衣服。

“哥,你把你衣服拿过去一点,不要把我的衣服压皱了,还有你的手,别拿我的小皮鞋,全是印子. . .”眼看两个儿子又要干起来,陈东风翻了个白眼,眼不见为净,起身去杀鸡宰鸭。

等一切都弄好,陈东风也是叼着烟背着手挨家挨户去串门去了。

陈云君迈着小短腿就去追陈东风,许红豆一把把她抱起来说道:

“不要去找你爸,他去查细脚去了!”

“妈妈,什么是查细脚啊!”

许红豆一噎:“就是多管闲事的意思。”

查细脚是云省独有的方言,不是什么好话。

查,就是检查,翻捡的意思。

细脚,一般代指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也就是隐喻缠足的老太太,行动不方便。

三个字合起来,就是形容人过度打探隐私,尤指爱管闲事、四处窥察他人细节的行为。

陈东风的查细脚行动第一站就是沈俊麟家里。

作为未来的亲家,陈东风也很“关心”沈海棠春节的伙食好不好。

不过与冷清的老陈家相比,沈俊麟家里可就要热闹很多,来来往往都是一些半大的孩子。

“沈老师,我妈让我端一碗腊肉过来。”

“沈老师,这是我爸炖好的鸡肉,加了党参”

“沈老师,我爸说天冷了,让我送点柴火过来,我给你堆墙角了。”

“沈老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