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第六十章古诗卷轴引风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章古诗卷轴引风波(2 / 3)

画之厄,如见安史之乱矣。”&nbp;跋文旁边,竟还画着一个小小的蟾蜍砚滴,与书斋里的那只一模一样。

“林公子,苏学士被抓了!”&nbp;第十日清晨,晚晴气喘吁吁地撞进书斋,手里捏着一张被揉皱的邸报。头版赫然写着&nbp;“前祠部员外郎苏轼(注此处为虚构,历史上苏轼卒于&nbp;1101&nbp;年,此处借用其名表文人风骨)私藏伪作,诋毁新政”。林夏手里的砚滴&nbp;“当啷”&nbp;一声掉在案上,蟾蜍的三足磕在楚石笔架上,留下一道细纹。

他立刻带着真迹卷轴赶往开封府。府尹李嵩是父亲的旧友,见到跋文时,花白的胡须都在发抖“林博士当年果然是被冤枉的……&nbp;应奉局这些年搜刮的书画,十有**是伪作。”&nbp;他忽然压低声音,“昨日宫里传来消息,女帝要禅位给太子,金人已经过了黄河。”

正说着,府衙外忽然传来马蹄声。李嵩脸色一变,把卷轴塞进袖中“公子快从后门走,应奉局的人来了!”&nbp;林夏刚躲进屏风后,就听见一个尖利的声音“李府尹,奉旨查抄苏轼私藏的伪作,若有隐瞒,以同罪论!”&nbp;是应奉局提举官王黼的心腹张干办,去年就是他弹劾父亲&nbp;“辨伪失当”。

屏风后的林夏紧紧攥着衣襟,指节发白。他听见张干办在翻检案上的书画,忽然停住“这方楚石笔架不错,正好给王大人装裱新得的《兰亭》用。”&nbp;接着是李嵩的声音“张大人,这是下官的私物……”“私物?”&nbp;张干办冷笑,“如今开封城里的古玩,哪件不该归应奉局?”

就在这时,窗外忽然传来喧哗声。一个差役跑进来禀报“大人,金人已到城外,百姓都在逃难!”&nbp;张干办的声音顿时变了调“快,把查抄的书画装车,回府!”&nbp;脚步声远去后,李嵩从袖中取出卷轴,递给林夏“林公子,这卷关系重大,你务必带出城去。记住,若遇危难,先保此卷,它比我们的性命更重要&nbp;——&nbp;这是宣和年间文人的骨气啊!”

林夏抱着卷轴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往南城门走去。汴河两岸的柳树叶子已经落尽,光秃秃的枝桠像无数只伸向天空的手。她看见应奉局的马车在河边翻倒了,一箱箱书画散落在泥泞里,被逃难的人踩得稀烂。其中有一卷的黄麻纸露出一角,正是那日苏学士府送来的伪作,题签上的&nbp;“王右丞辋川别业诗卷”&nbp;在雨中渐渐模糊。

快到南门时,忽然有人拉住他的衣袖。是陈老,他的装裱作坊已经被烧毁,脸上还带着烟灰“公子,我送你出城。”&nbp;他们沿着护城河的暗渠走了半个时辰,终于看见城外的农田。陈老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这是‘宣和裱’的工具,你带着,或许有用。”&nbp;布包里有竹镊子、马蹄刀,还有一小罐掺了檀香末的浆糊。

临别时,陈老指着远处的狼烟“林博士当年说,书画是文人的魂魄。如今国难当头,这卷就是我们的魂魄啊!”&nbp;林夏望着他苍老的背影消失在树林里,忽然想起父亲曾说,米芾当年为了保护一幅真迹,曾亲自装裱七次,哪怕&nbp;“换裱一次,背一次,坏屡更矣”。

建炎元年春,林夏终于抵达临安。在西湖边的一座旧宅里,他重新整理了那卷《辋川别业诗》。按照陈老留下的&nbp;“宣和裱”&nbp;技法,她用楮树皮纸做新的命纸,比原纸浅两色,托裱时浆糊要薄如蝉翼。揭去旧褙纸时,她发现真迹的右下角有一小块焦痕,像是被火燎过&nbp;——&nbp;想必是父亲藏在砖中时,不慎被烛火烫到。

这日午后,他正在书斋里全色(修复工序之一,用颜料填补缺损的墨迹),忽然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李嵩!他须发皆白,身上还带着伤“开封城破后,我带着一些秘阁的残卷逃出来了……&nbp;林公子,我们要在临安重建秘阁,让宣和文脉不至于断绝。”

林夏把重新装裱好的卷轴递给李嵩。阳光下,褚遂良体的题签泛着温润的光泽,父亲的跋文在新托的命纸上显得格外清晰。李嵩抚摸着卷轴,忽然落泪“林博士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当年他为了保护这幅真迹,宁愿背负‘辨伪失当’的罪名,就像米芾说的‘古画若得之不脱,不须背裱’,文人的风骨,是不能轻易‘揭裱’的啊!”

三个月后,临安的新秘阁正式落成。林夏被任命为书画博士,接替父亲当年的职位。在开阁大典上,他亲手展开那卷《辋川别业诗》,台下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惊叹“这才是真正的宣和装裱!”&nbp;李嵩站在她身边,轻声说“你看,那方楚石笔架也摆在案上了。”

林夏望向案头,父亲的蟾蜍砚滴正对着阳光,细流如丝,浸润着新磨的徽墨。他忽然想起在汴京城的最后一日,陈老说的那句话“书画是文人的魂魄。”&nbp;此刻,王右丞的诗句在卷轴上静静流淌,父亲的跋文在墨香中默默诉说,而窗外的西湖烟雨,正像一幅永远也装裱不完的画卷,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多年后,当林夏把修复技艺传给弟子时,总会指着那卷《辋川别业诗》说“真正的修复,不仅是修补纸张的破损,更是延续文人的精神。就像这卷诗,它经历了宣和之乱、靖患之难,却依然能在江南的烟雨里绽放墨香&nbp;——&nbp;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力量啊!”&nbp;她的弟子们会注意到,每当这时,书斋里的蟾蜍砚滴总会对着那卷古轴,仿佛在静静聆听跨越时空的对话。

雨停了,江南的阳光透过&nbp;“墨香斋”&nbp;的窗棂,洒在案头那卷刚被专家鉴定为唐代真迹的古诗卷轴上。纸张的黄褐色在阳光下愈发清晰,行书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在纸面上流转。林夏轻轻抚摸着卷轴边缘,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质感,心中却仍有一丝不安萦绕&nbp;——&nbp;刘老板虽已放弃,可她总觉得这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