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视台的宣传能量,一旦全力开动,便是一台足以撼动整个国度的庞大机器。
陈晓卿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份能量。
他们将纪录片《天才的碰撞》的宣传预告片,打磨成了一件锋利而精准的艺术品。
当国家台那熟悉的台标,在黄金时段的广告位上淡去,一段充满悬念的音乐骤然响起。
画面切入。
几个快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剪辑。
一个少年趴在草地上,眼神狂热,对着一只蝴蝶的翅膀喃喃自语。
一个少女戴着监听耳机,面对屏幕上一片混沌的频谱图,眉头紧锁,手指却在钢琴上敲击出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一个眼神空洞的自闭女孩,被无数道幽蓝色的数据流所包裹,她的双手在虚空中舞动,构建着凡人无法理解的立体模型。
“用蝴蝶的振翅,谱写乐章?”
黑色的屏幕上,浮现出白色的,带着质问语气的硕大字体。
“再用乐章,构筑无法破译的密码?”
画面闪回,是那几个少年少女激烈争论的场景,他们的语速极快,嘴里蹦出的全是普通人闻所未闻的词汇。
最终,画面定格在【稷下学宫】那古朴而又充满科幻感的大门上。
陈晓卿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作为画外音,缓缓响起,只说了一句话。
“在这里,我们只探讨,知识的边界。”
预告片戛然而止。
短短三十秒,没有透露任何具体内容,却成功地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脉搏”上,掀起了一场信息风暴。
#天才的碰撞#
#蝴蝶谱曲加密#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三个词条,在预告片播出后的十分钟内,被强行顶上了热搜前三。
“开什么玩笑?用蝴蝶翅膀谱曲?再用曲子加密?这是哪个神仙想出来的脑洞?”
“我刚想说这是玄学,但看到出品方是国家台和龙河大学,我的嘴巴自动闭上了。”
“预告片里那个生物系的小哥,看蝴蝶的眼神,比我看我女朋友还深情,我感觉自己受到了降维打击。”
“已经开始期待了!我倒要看看,我的智商够不够看懂这部纪录片!”
好奇心是最好的引线。
一周时间,这条引线在全龙国数亿网民的关注下,被彻底点燃。
终于,纪录片第一集播出的那个晚上,来了。
晚上八点五十九分。
龙国无数家庭的客厅里,上演着相似的一幕。
“爸,换台啊,今晚有球赛!”
“看什么球赛!今晚国家台有重要节目,都给我坐好了!”
“什么重要节目啊,比我追的剧还重要?”
“龙河大学的纪录片!上周那个预告片你不是也看了吗?就那个蝴蝶谱曲的!”
“哦哦哦!那个!快快快,开始了!”
同一时间,各大高校的宿舍里,学生们也自发地聚集在了电脑屏幕前,打开了国家台的网络同步直播间。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在开播前的最后一分钟,已经是一个恐怖的八位数。
九点整。
悠扬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诡异的配乐响起。
陈晓卿那醇厚的声音,如同一个向导,开始将所有观众,带入【稷下学宫】这个既古典又未来的神奇世界。
然而,美好的感觉只持续了不到三分钟。
当镜头,真正聚焦到那三个“怪才”主角的日常研究时,所有观众,都渐渐地,陷入了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看什么?”的集体迷茫。
电视画面里。
那个被称为“生物少年”的主角,正一动不动地趴在【稷下学宫】生态园的草地上。
镜头给了一个特写。
他正在用一种比头发丝还要纤细的柔性传感器,探针的尖端,几乎已经触碰到了面前一只凤尾蝶的翅膀。
旁白解释道,他正在尝试测量,这只蝴蝶在不同情绪下——比如,当旁边一朵花突然绽放时的“愉悦”,或者当一只天敌模型飞过时的“恐惧”——翅膀每秒钟振动的具体频率和振幅差异。
这副景象,让无数观众感到了第一波冲击。
“他怎么知道蝴蝶是愉悦还是恐惧的?”
弹幕上飘过一句灵魂发问。
画面切换。
另一边,被称为“音乐少女”的主角,坐在一台造型复杂的频谱分析仪前。
那些从生物少年那里收集来的,在屏幕上显示为一堆杂乱无章的尖峰和波谷的频率数据,被她输入了进去。
她的任务,是试图从这些凡人耳中的“噪音”里,找到某种和谐的、可以被称为“旋律”的数学规律。
她戴着耳机,一边聆听着由数据转化成的、刺耳的电子噪音,一边在旁边的白板上,飞速地书写着一长串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公式。
“对不起,打扰了,我现在切台还来得及吗?”
“前面的别走!我一个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也完全没看懂她在干什么!”
最后的镜头,给到了那个自闭的编程天才,苏晓晓。
她静静地坐在一个纯白色的空间里。
她的面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全息屏幕,上面正悬浮着一个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不断旋转变化的复杂数学模型。
她的任务,是为那些即将诞生的“蝴蝶旋律”,赋予一种独一无二的、非对称的加密逻辑。
看着这三位“怪才”主角,为了他们那个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课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在普通人看来完全无法理解的实验和讨论,全国的观众,都彻底懵了。
电视机前的弹幕,和网络直播间的评论区,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瞬间被海量的“神评论”所淹没。
评论区,彻底炸开了锅。
“请恕我直言,这……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这条评论,